乾隆期間,為穩定江山,開疆拓土,于乾隆二十四年平息了準噶爾和回部少數叛亂分子,實現了對新疆地區行使軍政統治。當地極具阿拉伯藝術風格玉雕制品,隨之作為戰利品呈貢入宮。乾隆皇帝對這種與中國傳統風格迥異的舶來品愛不釋手,倍加贊賞,稱之為“精鐫本鬼工”。從此,每年春秋兩季,從新疆運送4000余公斤和闐玉料,貢進內廷。資源充沛,皇家推崇,使得乾隆時期琢玉藝術向吸引外來文化的方向發展,進而風。
自古以來,歷代帝王無不以玉為美,但真正做到愛玉成癖的,首推乾隆。身為清代鼎盛時期的君主的乾隆帝,日理萬機之余鑒玉賞玉,詠詩作賦,樂此不疲。乾隆皇帝一生賞玉詩文達800首,其中56首題痕都斯坦玉器,鐘愛之深,可見一斑。詩中贊道:“玉既瑩凈,器薄如紙,良材巧琢,非中土玉工所能仿佛也。”“痕玉”既痕都斯坦玉器。據《欽定皇輿西域圖志》載,“痕都斯坦,在山克山西南,愛烏罕東,為內地所弗逮。”痕都斯坦大致位置于信印度北部、巴基斯坦大部和克什米爾地區一帶,屬阿拉伯地區。
與中國傳統玉器相比,痕都斯坦玉雕有著濃厚的阿拉伯藝術風格。碾琢工藝多采用掏料法,將玉料掏成薄坯,再兩面對琢,形成的內凹外凸的金屬垂鏨效果,使其器薄體輕,晶瑩剔透;玉料多呈青色,玉質與和闐玉頗為相近;器型多具實用性,主要有盤、杯、碗、壺、盂等類,外形多模仿日常多見的花、果、葉等植物造型;圖案題材均為寫實的花卉果蔬,主要有西番蓮、菊花、葵花、蓮花、折枝花、桃實、樹葉枝蔓等;紋飾多采用平面隱起的淺浮雕,構圖繁縟、細膩,琢磨極為細致,不留琢痕,達到一種“細入毛發里,渾無斧鑿痕”的藝術效果。有的玉器鑲嵌金銀絲和紅綠寶石、雜色玻璃,看上去精致華麗。
痕都斯坦玉雕的華美、巧致,恰恰迎合了乾隆時期繁榮盛世、去樸尚華的風氣;实蹖“痕玉”的極度推崇,引發了朝野上下的追捧,在18世紀下半葉,“痕玉”成為久盛不衰的時髦玉雕,而200多年后的今天再度賞玩,更為感嘆它的鬼斧神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