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田玉雕琢
和田玉是中華玉苑中擁有的獨特資源,中華文明中的玉器是以和田玉的特質為代表的。玉有“五德”,講的是和田玉!皽貪櫠鴿伞、“縝密以栗”、“叩之其聲清越以長,其終細然”、“瑕不掩瑜,瑜不掩暇”等贊揚的是和田玉的特點,和田玉是中國玉的象征。歷來人們對和田玉的向往、愛好、追求幾乎達到了神秘、癡迷的境地,F在的羊脂玉真可謂是“一兩仔玉,一兩金”了。這樣珍奇的人間瑰寶,隨著采集的艱難與稀少。對于收藏者來講,得之一玉,束之高閣,作為欣賞與財富的積累,或留傳后代或保值升值。然而,對于和田玉這一大的玉種,玉料完整無缺者不可說無,但終究寥寥,而大多數原料都有一個由原料轉變為商品、工藝品、珍品乃至于絕品的過程。古人云:“玉不琢,不成器”,這就需要我們把稀少的、有限的資源,充分合理地運用起來,增加其藝術含量和文化品味.避免和防止急功近利的市俗商品化傾向,使其藝術價值和經濟價值得到充分地發揮,以免造成資源的浪費和破壞。
1、優料精用:一塊上佳和田玉,色好形好,可不加雕飾或稍加雕飾,保其重量,配一高檔底座,本身就是一件很為雅致、難得的藝術品,供欣賞,收藏。一塊優質白玉,本身就具有很高的價值,在施藝的過程中,應慎之又慎,不應輕易動鉈,以免留下遺憾。正如同行所講:得一塊昂貴的羊脂玉,不動鉈不虧,一動鉈子就虧,可見謹慎構思的重要。難怪乎,許多人對羊脂玉不敢問津。須知,得一美玉,原樣收藏者畢竟少數,大部分都需啟動創作者的靈感,開動豐富的想象,使之成為一件佳作,成為一件藝術品。優質原料如何精用,繼承與創新仍然是永恒的主題。先輩們經過千百年的錘煉,為我們留下了豐富的玉文化遺產,這是我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以青銅器造型為主的各類爐、瓶、薰以及壺、盒、杯、碗、洗等題材,傳統的人物仕女、仙、佛、童孩、花卉、鳥獸等題材和造型等都是值得荊門借鑒.甚至仿制的。如:北方的三足元爐呈兩環,顯渾厚、質樸,而南方的三足元爐呈五環,蓋子上增加三環,呈圓潤典雅,體現了兩種不同的流派和地方風格,這都是先人經過若干時間,琢磨出來的。同時,我們在不失傳統的基礎上,重要在于創新,要給作品富于時代感,新意感。隨著科技的發展,工具的改革,我們完全有條件,把創作的思路再寬闊—些,再奇突—些。所謂“人無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奇,人奇我絕!
如:1989年,揚州制作的—對青玉《百壽如意》,榮獲國家珍品獎。如意長44.5厘米,寬12.3厘米,而如意的背面,采用了爐瓶薄胎[水上漂)的工藝處理手法,厚薄勻稱,再采用鏤空雕的工藝技法,每只如意刻有一百個不雷同的“壽”字,字字相連,筆筆不斷,每只如意僅七兩重,作品既有濃厚的書卷氣息、又有工藝雕刻精致入微之感。
又如:揚州在1988年制作的一件由工藝大師劉莜華設計的白玉《內鏈雙瓶》,在連體雙瓶內貫以一根內鏈,連接雙蓋,其工藝技巧絕倫,內鏈計算的精確,真是巧奪天工。同年在天津召開的全國玉雕質量評比會上,有的同行都提出這樣疑問,懷疑內鏈是否后續。一根內鏈構思獨到,雕琢艱險,但成功后其藝術魅力及其經濟價值卻是無法比擬的。
2、次料利用:和田玉并非都是越白越好的羊脂玉,潔白無瑕,再附上秋梨或桂花皮色,固然人人喜愛。但大部分原料都帶有不同程度的瑕疵和綹裂,都帶有“遺憾”。因此,把大量的各種質地、檔次的玉石加以運用,那是對和田玉資源開發的一大貢獻。20 世紀70年代,揚州挖掘恢復了失傳近200年的山子雕工藝,既借鑒于明清山子的風格,又立意創新。從外形雕延伸到內雕及內外雕的結合。山子雕工藝是保留其玉石天然美的外形,在其外部和內部分層次地攤琢眾多的人物、山水、樹木花鳥、亭臺樓閣,組成一幅立體的書畫長卷。山子雕的創作都賦予故事內容和詩情畫意,給人以儒雅、古樸之感,顯露文人氣質。其工藝技法上,則采用圓雕、浮雕、鏤空雕相結合,層次清楚,構圖完整。山子雕工藝的恢復和發展,為和田玉以及其他玉種的廣泛運用提供了空間。它更能廣泛地運用于有綹、有裂、有漿色的玉料上,發揮其工藝技法及特長,用景物、層次等來去臟遮綹。由于各種雕琢技法的結合運用,使作品更為精奇,更為耐人尋味。
1995年,由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顧永駿構思設計的一件重達約2000斤的青玉《漢柏圖》,原料有漿多綹,但經過設計師的巧妙構思,再現漢代“青、奇、古、怪”四棵柏樹。正面一棵蒼勁古柏、似一老壽星俯視大干世界;近旁一棵柏樹,枝干彎曲似游龍;背面一棵古柏直插云霄、充滿生機,另一棵為側拐狀,似橋梁,可行人,并以古剎老樹、游人觀賞為陪襯,交相輝映。由于作品的藝術品味和魅力的提高,使原材料的質地與價值得到充分展現,其經濟效益也數十倍地上升。
揚州山子雕工藝的恢復和發展,為原來屬于青一,青二等級類的玉石原料,提供了出路,激活了和田玉的市場。在山子雕工藝恢復的同時,揚州又研制了隨形雕、仿古件及玩飾件等,使揚州玉器走出了傳統的五大類品種的格局,因此揚州也逐步成了和田玉的集散地。
3、小料大用:誰都想得到一塊完整的和田玉,創作出一件完美的作品,但這樣的原料實在是越來越少,越來越難求。小料如何大用就顯得尤為重要。這就需要因材施藝,巧妙構思,能從視覺上、情感上引發出豐厚、充實而有變化的空間。這就需要:一是—件玉石原料在設計時能立著用的盡量立著用,則顯得大,臥則顯小。行家稱:“寧立勿臥”,這是一般規律,二是在突出主體的前提下,配以鏈條,將作品立體空間放大,此種方式通稱“鏈子活”。三是玉器的組合,在1964年揚州老藝人杭學文就發明了套碗機(也稱套料機),在一塊玉料中套出若干塊料,組合成各類薰、爐、塔、盒等。四是造型要完整,做工要細膩,要使人愛不釋手,玩之、佩之、飾之,有一種豐富的充實感,物件雖小,在心中的地位很大。前人的子崗牌即是例證。
1985年,揚州出一件佳作,是由顧水駿、汪德海等人合作的白玉《三星對奕圖》,料重不足千克,但傾注了創作者心血。內容引用西游記中三星對奕的故事,構圖似乎很簡煉,但大有多一筆嫌多,少一筆不足之感。人物傳神,在不到黃豆大的面部上,細部刻劃精細入微,錠子用得處處到位,反復觀賞都覺得越看越有看頭,回味無窮。加之,一紅皮色上刻有《對卉圖》,畫龍點睛,人人見之,人人愛之。
4、俏色巧用:玉石的色彩是豐富的,用得恰到好處也是不易的。用得好出精品,甚至出絕品,用得不到位,反顯弄巧成拙。超越常人想象的,奇異而又巧妙地應用俏色,使其增添藝術感染力和吸引力,體現了創作者的閱歷和見識、想象和靈感。
揚州在20世紀80年代出了一件絕品——白玉《官帽》,這件作品是已故工藝大師韓宏構思設計的。這是一塊半面有紅皮而另半面已分化斷裂的和田仔料,分化斷裂的那一面,幾乎是帶有褐黑色的漿斑,也可以說是塊誰也看不中的“廢料”,充其量制作一仿古件而已。但韓先主突發奇想,發現有紅皮的那面其形狀很像清皇宮的“官帽”。于是把帶褐黑色的漿斑部分全部掏掉,利用紅皮淺刻龍的紋樣圖案,且色彩、外形、大小酷似一頂“官帽”,造型逼真,令人叫絕。
又如他的作品:新疆卡瓦玉《斗熊》,原也是一塊不起眼的次料,用其天然外形與色彩,構思一只笨熊,熊背恰有一道裂綹,不加雕飾,活靈活現是斗傷的熊,因此取名“斗熊”。此件作品現藏于揚州玉器廠精品室,永久保留,凡觀賞者,無不贊奇,給以高價也不讓售。
以上是個人在實踐中的一點粗淺體會,無非是“拋磚引玉”。目的在于我們要珍珍惜和保護和田玉的資源,合理開發和運用好和田玉的資源,探索和謀求健康的共同發展之路,使和田玉在中國玉器發展進程中發揮其更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促使中華玉文化源遠流長,久盛不衰。
仔料原生皮色的特征 和田玉仔料,原礦藏在“萬山之祖”的昆侖山深處,經歷天地滄桑的變遷、風霜雨雪的侵蝕,一些玉石破山而出,裸露于天地之間,后經內外動力地質作用,玉塊崩落到山澗中,滾動在河道里,從而,使得有棱有角的山玉的磨圓度變好,也洗滌掉原有的圍巖與瑕疵,呈卵石狀,溫潤而澤,為最具生命力的美玉品種。如此珍稀的自然遺產,在今天卻時常遭遇仿真處理技術的挑戰,令人難辨真假。在此筆者作為有地質專業背景的藏迷,就參與市場的一些經驗,對和田玉仔料原生皮色的特征闡述己見。
(一)全包裹、微透明
了解和田玉仔料的成因,就知道和田玉仔料呈渾圓狀,外表有厚薄不一的皮殼,顏色常有棗紅皮、秋梨皮等。渾圓狀的仔料,皮色必然是全包裹的,巧雕、人工開門子和分割成小塊的除外。皮呈微透明、亮亮的或叫“有油脂光澤”,手捂或手握1~2分鐘,即見其“出汗”。
(二)顏色自然
仔料在河床中經千萬年沖刷磨礪,自然受沁,它會在質地松軟的地方沁上色,在有裂子的地方深入肌理。皮上的顏色應是由深變淺,裂隙上的顏色則由淺至深。這種皮色是很自然的,很喜人,搶眼而不礙眼,并且,色澤隨歲月增進愈顯親和力。
(三)皮色有層次感,皮肉呈漸變過渡狀
由于仔料的皮色是在原礫石表面慢慢形成的,是風化和水的解析作用以及大、小氣候循環制約等因素共同制造的,是分階段的,所以顏色沁入玉內有層次感,皮和肉的感覺是一致的,且呈漸變過渡狀。
(四)皮似有一層不同顏色的毛氈
這類仔料多為石皮仔料。由于形成璞玉的特殊圍巖條件以及透閃石礦物的纖維交織結構,這類仔料盡管已風化磨礪為渾圓狀,但是其表面會有無數細細密密的“小砂眼”,呈毛氈狀,在10倍放大鏡下可以看出。
(五)無皮色的仔料
無皮色的仔料多屬于山流水料,肉色即是皮色,皮色即是肉色,可呈深淺不同的綠色。所以,也有人按顏色對和田玉進行分類。不過無論是白玉、黃玉或墨綠色玉,其表面多少有層包漿或沁色。
看和田玉毛孔辨真假 近幾年,和田玉身價倍增,成為藏者追逐的焦點,但在古玩市場上,假的和田玉也是層出不窮。玉石專家表示,和田玉稱為軟玉,想要收藏和田玉就要先學會分辨真假和田籽料?础懊住笔潜容^有效的辨別和田玉真假的辦法。
據介紹,拿到和田玉首先要觀察玉料,無論造假的手段多么高明,假籽料的質地、顏色肯定都不如天然籽料那么細膩、柔和、滋潤,更不會有天然和田玉的靈性。
此外,真正的和田籽料無論多么細膩,表面都會有無數細密的小孔,特別像人皮膚上的毛孔。一般來說,用放大鏡就能看到這些“毛孔”。假和田玉與真的再相似,其表面是沒有“毛孔”的。
和田玉的經濟價值評定依據是顏色與質地純凈度,其主要品種有:
、 白玉:含閃透石95%以上,顏色潔白、質地純凈、細膩、光澤潤澤,為和田玉中的優良品種。在漢代、宋代、清代幾個制玉的繁榮期,都極重視選材,優質白玉往往被精雕細刻為“重器”。
、 羊脂白玉:白玉中的上品,質地純潔細膩含閃透石達99%,色白、呈凝脂般含蓄光澤、同等重量玉材,其經濟價值幾倍于白玉。漢代、宋代和清乾隆時代都極推崇羊脂白玉。
、 青田玉:質地與白玉無顯著差別,僅玉色白中泛淡淡的青綠色,為和田玉中三級玉材,經濟價值略次于白玉。
、 青玉:色淡青、青綠、灰白均稱青玉,顏色勻凈、質地細膩、含閃透石89%,陽起石6%呈油脂狀光澤,儲量豐富,是歷代制玉采集或開采的主要品種。
、 黃玉:基制為白玉,因長期受地表水中氧化鐵滲濾在縫隙中形成黃色調。根據色度變化定名為:密蠟黃、栗色黃、秋葵黃、黃花黃、雞蛋黃等。色度濃重的密蠟黃、栗色黃極罕見,其價值可抵羊脂白玉。在清代,由于黃玉與“皇”諧音,又極稀少,一度經濟價值超過羊脂白玉。
、 糖玉:氧化鐵滲入閃透石或深淺不同的紅色皮殼,深紅色稱“糖玉”、“虎皮玉”,白色略帶粉紅色的稱“粉玉”。糖玉常于白玉或素玉稱成雙色玉料,可制作“俏色玉器”。以糖玉皮刻籽料掏空制成鼻煙壺,稱“金銀裹”亦能增殖。
、 墨玉:閃透石中夾石墨、磁鐵成分即呈黑色,墨玉多為灰白或灰墨色玉中夾黑色斑紋,依形命為“烏云片、淡墨光、金貂須、美人鬢等。黑色斑濃重密集的稱純漆墨,價值高于用其他墨玉品種。墨玉呈蠟狀光澤,其顏色不均不宜雕琢紋飾,多用以制成鑲嵌金銀絲的器皿。
、 碧玉:產于準噶爾玉礦,又稱天山碧玉。呈灰綠、深綠、墨綠色,以顏色純正的墨綠色為上品。夾有黑斑、黑點或玉筋的質差一檔,碧玉含閃透石85%以上,質地細膩、半透明、呈油脂光澤,為中檔玉石。
和田玉(軟玉)的基本性質:主要礦物組成:透閃石—陽起石類質同象系列。
化學成分:CaMg(SiO2)4,鈣鎂硅酸鹽
晶系:單斜晶系
結構:氈狀纖維交織結構、纖維交織結構、纖維變晶結構、纖維葉片狀變晶結構。
塊狀構造。
硬度:6—6.5
比重:2.90~3.10
顏色:白、灰白、灰綠、黃、黃綠、黃褐、褐紅、深綠、墨綠、黑等。
光澤:油脂光澤、蠟狀光澤、玻璃光澤
透明度:半透明—不透明
折射率:1.60—1.62,點測:1.61
和田玉分類鑒定品種:白玉、青玉、青白玉、碧玉、黃玉、糖玉、墨玉。
常見相似玉石、仿制及假冒品:石英巖、蛇紋石玉、大理巖玉、玉髓、水鈣鋁榴石、乳化玻璃(料器)等,可通過放大觀察結構、折射率、硬度、比重、手感等鑒別。
主要產地:國內:新疆和田、喀什、庫爾勒(巴州),青海格爾木,遼寧岫巖縣,四川汶川縣,江蘇梅嶺,臺灣省。
國外:加拿大,俄羅斯,新西蘭,韓國
玉器價值評估 玉器的價值評估是一項很復雜的玉作;這項玉作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內容。一是評估人必須熟知制作玉器的原材料的質量和價值;二是能正確判斷玉器的設計用料水平和制造工藝及有關的費用;三是必須熟知中國玉文化歷史和玉器的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實用價值。只有全面了解玉器的各個方面,才能進行玉器的評估。
中國有上萬年的玉文化歷史,沉淀了豐厚的玉文化內涵,形成了中國人崇玉、愛玉、玩玉、收藏玉的傳統。在中國各歷史時代均有大批精美的玉器,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財富,F代玉器的生產更是
豐富多彩,無論在品種上還是在玉器設計創作上均有大量的精品面世。
俗話講“黃金有價玉無價”,我們面對精美的玉器,進行科學、準確的評估是一項很難的玉作,難就難在玉器本身的特點上。玉器的特點包括;
。1)玉器是手玉雕琢的。由于不同的藝人、不同的設備,甚至是同一藝人在不同的時間加工的玉器是有區別的,我們很難找到完全一樣的玉器。
。2)玉器是用不同的玉料制作的。由于玉料的品種不間,價值差別很大;即使是同一種類的玉料,質量差別同樣很大,都將直接影響玉器的價值。
。3)玉器是藝術品。玉器作品是經過認真的思考、精心的設計創作而成,玉器本身包含了藝術的成分,同樣的原料,由不同的設計師來設計,其作品的價值也會有很大的差異。
。4)玉器的制作工藝千差萬別。不同的地區、不同玉廠和不同的藝人;在制作工藝上是有差別的,甚至是同一藝人由于在制作過程中所付出的勞動量的多少和使用的方法不同;也會影響制作工藝的優劣,并直接影響玉器的價值。
。5)審美觀的差異也將直接影響玉器的價值。不同時代、不同地區、不同民族對玉器審美是有差異的,這將直接影響玉器的價值。
。6)題材不同的玉器;其價值也會有差別。同樣一塊原料,同樣的工藝,由于所制作的產品在題材上的差別也會對其價值產生影響。
由于玉器具備以上的特點,決定了不同玉器之間的千差萬別和價值上的很大差異,這些因素也直接影響和制約著玉器的評估。
文章錄入:小嚴 責任編輯:小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