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評嘉賓/奧巖 中國珠寶玉石首飾行業協會玉石分會秘書長
整 理/《中國收藏》記者 盧葳
買玉看皮是當下的流行,“俏”皮何以走“俏”,是個有趣的話題。
天然玉石經過天然的搬運、氧化等作用,形成了從黑、褐、深紅、黃到淺黃各色各樣、深淺不一的皮色。這些皮色的形狀和分布又不盡相同,有的整片覆蓋,有的斑駁陸離,還有的可能只是局部的零星一點。其結果,就是色彩的賞心悅目。
在皮色天然之美的基礎上,玉雕者通過巧妙的構思,借助于皮子的造型,俏色巧雕,將皮色融為作品的組成部分,有的是一輪紅日,有的是鳳冠丹頂,有的是幾抹彩霞…… 從而為單一的白玉增添了色彩變化,使其在視覺上更為豐富——所謂“俏”皮當如是,皮色在近年的走俏,也正離不開這一番“俏”模樣。
值得注意的是,皮色之美不等于玉石之美,而只是它的一個方面。玉石的本質不在皮,也不在色,而在于玉質的感覺,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溫潤”。既然皮色的功效在于“錦上添花”,形成更好的視覺效果,那么對其利用就應該是揚長避短、符合玉石本身特色的。如果一味偏好皮色,將皮色在一塊玉石中所占的比例夸大,甚至為了迎合市場而不加選擇地大面積保留,結果反而忽略了玉石之美,跟人們喜愛玉的初衷是不相符合的。
事實上,說到“流行”,多少有點三十年風水輪流轉的味道。皮色之流行也就是近年的事情,前人更多將皮色視為天然白玉在搬運和埋藏過程中受到外來污染的產物,因而俏色只是偶然為之的一種巧合與調劑,屬于“非主流”,有人甚至拿到玉石,第一件事就是把皮子去掉。
現代人對玉的理解已經和前人不同。歷史上,人們更多是從文化、思想、精神符號的角度去感受玉,玉是禮器,是身份的象征,佩玉往往出于“德”的考慮,而非為玉石本身的美感所傾倒,F代人則不同,除了傳承玉德的感受之外,更多是要欣賞玉本身所具有的特質。賞皮,賞色,賞玉質的溫潤,賞原石的形狀,賞人工對自然的巧用。
正是這種著眼點的差異,使得現在的人總是盡力把一塊玉中所有美的東西都挖掘出來,哪怕是缺陷。從這個意義上說,“俏”皮走“俏”的過程,也可以視為新時代中,人與自然融合的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