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文明燦爛的國家,中國玉器以其7000年的歷史,與中國的瓷器和絲綢一樣,成為我國古老文化的重要標志之一,素有東方藝術的美稱,在全世界都享有很高的盛譽。中國和田玉的開發利用,歷史悠久,源遠流長。用和田玉制成的玉器,具有濃厚的中國氣魄和鮮明的民族特色,是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的珍貴遺產和藝術瑰寶。
1、和田玉是中國古玉器的主要玉材。
通過文獻記載及出土玉器的鑒定,對中國古代玉材的使用,大體上歸納為以下4 個大的階段:
。1) 新石器時代 特點是以內地甚至本地產彩石作為玉器原料,主要以北方的紅山文化、南方的良渚文化、臺灣的卑南文化為代表,主要的玉料有石英巖、硅質巖、透閃石巖、蛇紋石巖等。
。2) 從商代晚期到戰國時期,新疆產的和田玉和內地產的彩石并存,和田玉的數量漸呈上升趨勢。最遲到商代,玉材的使用情況發生了重大變化,據安陽殷墟婦好墓、江西新干商代大墓等處出土玉器的鑒定得知,已有相當一部分玉料來自新疆和田,這時距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還有千年之久,距今3000多年以前就開始把玉從新疆運入內地,有學者推測,早在絲綢之路向西開通之前,就已經有一條由新疆向內地運輸玉石的玉石之路。
。3) 漢代到明代玉材以和田玉為主。到西漢中期,中原王朝和西域的交通暢通無阻,和田玉源源不斷地運進內地。在各種玉材中,和田玉的質地、顏色都是其他彩石所無法比擬的,所以自從和田玉進入內地后,不但漸漸排擠了彩石,在各種玉石中也惟我獨尊。漢代的諸侯王墓中出土的許多玉器如河北滿城劉勝墓、安徽淮南王墓等,據鑒定多為和田玉。而民間用玉則大部分為獨山玉和岫玉。從秦漢以后幾大玉材產量比較來看,就質量而言,和田玉最好,其次是獨山玉;而就產量而言,情況剛好相反,和田玉最少,這也是其珍貴的原因所在。
。4) 清代和田玉占壟斷地位。直到清末,翡翠的大量涌入,和田玉才漸漸變少。器重和田玉的風氣一直延續到清代,尤其乾隆皇帝不惜巨資從新疆購進和田玉到內地琢制玉器,如現藏于故宮樂壽堂的“大禹治水圖”玉山子,就是從新疆運往揚州進行琢制后又運回京城的玉器珍品。目前和田玉仍是現代玉器的重要原料,優質白玉料仍是供不應求。目前和田玉的開發,在國家領導下有組織和有計劃地進行。新疆設立了管理玉石的機構,在于田、且末、瑪納斯等地建立了玉石礦山,在和田、喀什、且末等地設置了玉石收購站,使和田玉產量擴大。玉石銷售全國十幾個省市。
2、和田玉的顏色
和田玉是各種玉石中的佼佼者,以它特有的玉色,倍受珍視。首先,和田玉的顏色同國內外其他地區軟玉相比,色調較多,自成系列;其次,和田玉有世界罕有的白玉,尤以色如羊脂的白玉為和田玉所特有,極為名貴;再次,和田玉有皮色。世界上不少玉石都帶有皮色,但不如和田玉皮色美麗。
中國古代對和田玉的顏色非常重視,它不僅是質量的重要標志,而且賦含于一定的意識形態內涵。古人可能受五行說的影響,依四方和中央分配五色玉,東方為青,南方為赤,西方為白,北方為黑,中央為黃。古代以青、赤、黃、白、黑五色為正色,其他為間色,從而將玉也分為五色。但和田玉實際上只有白、青、墨、黃四種主色,另外,在昆侖山和阿爾金山地區還產碧玉。
。1) 白玉:由白色至青白色,乃至灰白色,其中以白色為最好。其名稱有羊脂白、梨花白、象牙白、魚肚白、魚骨白、糙米白、雞骨白等,其中羊脂白玉為和田玉獨有。羊脂白玉數量甚少,價值很高。和田白玉多數為一般白玉,但白玉要白而溫潤,白而不潤,便是死白,決不是上等好玉。
。2) 青玉:最為常見,從淡青色到閃綠的深青色。青玉是軟玉中最硬的,但顏色不如白玉美,價值較白玉低。
。3) 黃玉:由淡黃、甘黃至黃閃綠色。其名稱有蜜臘黃、粟色黃、秋葵黃、黃花黃、雞蛋黃、米色黃、黃楊黃等,罕見者為蒸粟黃、蜜蠟黃。黃玉的顏色一般比較淡,黃色鮮艷,濃艷的極為罕見,優質黃玉不次于羊脂白玉。
。4) 墨玉:由黑色到淡黑色,其黑色分布或為點狀,或為云霧狀,成為純黑,其名稱有:烏云片、淡墨光、金貂須、夫人鬢、純漆黑等。在整塊玉料中黑色有深有淡,其中墨玉的黑色是由微鱗片狀石墨引起的。
。5) 碧玉:呈綠至暗綠色,有時可見黑色斑點,其綠有鸚哥綠、松花綠、白果綠等,以質地白峰等:和田玉在中國古玉器中的地位透光、色潤如菠菜者為上品,綠中帶灰為下品。上好的碧玉色如翡翠,古代婦女常以碧玉作頭飾, “碧玉簪”的故事就是一例。
總之,在和田玉中,白玉最為珍貴,白玉中最佳者為羊脂白玉,是玉中上品。羊脂白玉的特點是細、潤、白。由于黃玉出產甚少,故色純細潤的雞油黃,其身價不在白玉之下。
3、以和田玉為玉材的玉器是玉文化的主要載體。
玉器已伴隨中華民族走過了至少7000 年的歷史。在這漫長的歲月中,玉器作為一種罕有的器物,具有如此旺盛的生命力,它與歷史上的許多其他器物不一樣,如新石器時代的陶器、石器,商周時期的青銅器,魏晉以后的瓷器等,都由于人類的進步和文化的嬗變,漸漸衰落或被其他東西所取代而退出歷史舞臺。中國人對玉有著特殊的偏愛,許多人從未接觸過玉器,第一次看到玉,不管這塊玉的質量如何,都會從內心深處產生一種特殊的情感,玉器能為不同文化、不同民族和不同時期的人們所接受,可見其魅力所在。
。1) 政治身價玉器剛剛出現之時,只是作為生產工具和原始裝飾品。隨著生產的發展,產生了貧富分化,導致了階級的產生和國家的出現,等級觀念也隨之產生,慢慢地這種產量稀少,美麗耐久的玉器就成為統治階級專門享有的器物,并賦予了特殊的意義。作為政治等級制度的規范,在春秋戰國時期玉器就有了詳細的記載,如“六瑞”的使用規定為:王執鎮圭,公執桓圭,侯執信圭,伯執躬圭,子執谷璧,男執蒲璧。這些規范是以玉器的形制和尺寸來區分的,鎮圭最大,桓圭次之,信圭再次之地位最低的男爵則用具有蒲紋的璧形玉器。秦以后,玉璽成了君權的象征。以玉為璽的制度,一直沿襲到清代,乾隆皇帝的寶璽,大多為玉制。玉璽如此,玉帶也有級別規定,唐代就明確規定了官員用玉帶的制度。
《新唐書?車服志》中記載了“以紫為三品之服,金玉帶挎十三;緋為四品之服,金帶挎十一;淺緋為五品之服,金帶挎十一”?梢,從原始社會末期至清代,某些玉器一直是作為政治等級制度的重要標志器物。
。2) 道德賦予 玉文化從產生之時,就用玉賦予了道德觀,所謂“君子比德于玉,君子佩玉”等都是對玉進行人格化。玉的道德內涵在西周初年就已產生,從那時起,發展了一整套用玉道德觀,將其理念化、系統化是在孔子創立儒家學說以后,儒家的用玉觀一直貫穿了整個中國封建社會,深深根植于人們的頭腦中。儒家道德以其涵蓋仁、義、禮、智、信而著稱。
玉道德便以其為本,象征著倫理觀念中高尚品德和情操。在這當中,就有很多古代勞動人民創造出來與玉有關的字,多表示美好、崇高的意思。例如,經常有人用“寧為玉碎,不為瓦全”來比喻某人高尚的情操和凜然氣節。中華民族對玉的偏愛、宣傳、推崇,被思想家理念化后,具有頑強的生命力,歷代統治階級都加以利用。玉的道德和人格化,廣泛被民眾所接受,是玉器長盛不衰的一個重要原因。
。3) 經濟價值 玉器的經濟價值是不言而喻的。玉器作為財富的標志,早在原始社會的良渚文化、紅山文化中就有表現。大型的墓葬中,作為陪葬的玉器就有幾十件甚至上百件,可見墓主是有權有勢、財富萬貫的首領。到奴隸社會,這種現象更加明顯,著名的安陽殷墟婦好墓、江西新干大墓等商代貴族和方國墓葬中,葬玉更是豐富,表明大的奴隸主貴族擁有貴重的玉器。到漢代,葬玉之風更加興盛,著名的漢代金縷玉衣、銀縷玉衣、銅縷玉衣就出自于此。另外最能表明玉器的經濟價值的是商代的玉幣,用玉作成貝形幣,作為商品交換的憑證,同時也有用玉直接交換或進貢的禮品。到了明清以后,玉器商品以成為一種行業,進行買賣交易。
。4) 禮儀功能 禮儀用玉一直占中國玉器的主流,從新石器時代晚期起,許多玉器如琮、璜、璧等,就一直被人們作為禮儀用器。早在五千年前,中國剛跨入文明門檻時,玉器的禮儀功能就已表現出來。良渚文化的玉璧,龍山文化的人面紋玉鏟,二里頭文化中的牙璋,都是純粹的禮儀用器。在稍晚的時代,一些玉兵器也作為儀仗用器。有名的“六瑞”,既是政治等級制度的標志,又是禮制的具體體現!耙陨n璧禮天,以黃琮禮地,以青圭禮東方,以赤璋禮南方,以白琥禮西方,以玄璜禮北方”,其中的璧、琮、圭、璋、琥、璜合稱為六器。六瑞和六器是封建社會禮儀用玉的主干。直到元代,皇宮舉行祭祀大典時,還用了圭璧、黃琮、青圭、赤璋、白琥、玄璜,明代帝王陵十三陵中也出土有圭等禮器。在山西侯馬的春秋盟誓遺址中,發現了大量的圭、璜一類器物,應該是結盟儀式用的禮器。
。5) 宗教用器 新石器時代的原始宗教中,就用玉器作為溝通神和人的法器。當時由于生產力水平低下,人們征服自然和疾病的能力很弱,對自然界許多怪現象無法理解,于是對自然界許多現象和生與死有了超越人生、社會和自然的理解,產生了崇拜祖先的圖騰文化,如崇拜母性的女性崇拜,崇拜生育的生殖崇拜等等。紅山文化中的玉龍和龍i 就是該部落的圖騰形象;良渚文化中的人獸圖案,也屬于部落圖騰。中國的道家用玉作為法器也不乏記載。佛教傳入中國以后,玉造佛像在唐宋以后一直頗為流行。今天,在北京、四川等地的著名寺院都還供奉著清代從緬甸傳來的玉佛像,有的還成了鎮宅之寶,它們一塵不染的高貴品德,與佛性相通,充分利用了中華民族愛玉傳統。
。6) 佩飾和玩賞 是玉器的最初功能之一,也是玉器最廣泛的用途!肮胖颖嘏逵瘛, “君子無故,玉不去身”。在古代,它不是簡單的裝飾,還表明了身份、風氣,可以起到感情和語言交流的作用。從新石器時代起,東北的新樂文化,華北的裴李崗文化,江南的河姆渡文化中,都發現有玉制飾件,如環、墜等。商代國王武丁配偶婦好之墓出土的七百多件玉器,相當部分是佩飾用的穿孔玉器。春秋時,君子佩玉,年輕女子佩玉之風十分盛行,青年男女還互贈佩玉作為信物。佩玉成為一種社會時尚,歷數千年而不衰。隋唐之后,作為佩飾的玉器在品種上有了大的變化,主要作為耳、腕、手和頭飾。作為觀賞玩物的玉器,商周以來就有許多,小的圓雕作品大多為玩賞品。唐宋以后,作為陳列的玩賞玉器,如仿古玉禮器、瓶、爐、壺、山子、人物、動物等等,占據了玉器的主要地位。
玉的文化內涵不是以上幾個方面可以概括的。作為文物的玉器,它還是歷史的載體和見證,有不可復制的惟一性,更為當今世人所器重。玉器從簡單的生產工具到作為美化生活的裝飾品,融進各種禮制內容、倫理道德,成為財富的象征,宗教圖騰的崇拜……這些無不是玉器在從某些側面折射出中國傳統文化和中華民族喜玉愛玉的心理。
總之,軟玉作為中國玉器的代表玉材,記載了中國傳統的玉文化,在中國古代玉器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在弘揚中國傳統玉文化的同時,應加強對和田玉的研究和開發,在設計制作和田玉玉器的時候,一定要發揮古代玉器的傳統,同時結合現代工藝技術,在反映玉質美的基礎上,重視造型的典雅和風格,使中國東方藝術中這朵玉器奇葩開放得更加嬌艷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