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田玉的煮蠟是和田玉加工的最后一個過程,在國標中和田玉的煮蠟屬于優化,并不會影響和田玉的本身性質,鑒定證書上不用特殊注明。市場上大多數的和田玉雕件都經過煮蠟的過程。到底什么是煮蠟,為什么和田玉成品大多都經過煮蠟?
樣品煮蠟之前
煮蠟是和田玉在經過設計,雕刻,拋光后的最后一步工藝,已經被消費者廣泛的接受了。煮蠟是在作品經過拋光之后,放進蠟鍋里,恒溫一段時間,再將玉器撈出,迅速的擦干表面的蠟,讓它慢慢冷卻。煮蠟一般用的是固體的石蠟,將石蠟放進電飯煲中融化,保持恒溫,再將玉器放入,根據裂口的多少,深淺,來控制恒溫的時間。主要是根據熱脹冷縮的原理,由于物體內的粒子運動會隨溫度改變,當溫度上升時,粒子的振動幅度加大,令物體膨脹,讓石蠟進入到和田玉的裂隙中,來遮蓋和田玉的裂隙。因為蠟的進入和田玉上欠口的透光會趨向于主體,使裂口不容易被看出來,或者完全看不出來,進一步優化和田玉作品的外觀。但是煮蠟并不能消除和田玉內部的僵和大的裂口,只對表面的淺裂有一定優化的作用。煮蠟并不能徹底改變和田玉本身的裂口,如果長期不佩戴或者接觸熱水,欠口還是會再次出現,經過盤玩之后可能會再次隱去。
煮蠟之后并不容易觀察,但仔細觀察在雕刻精細的位置可能會有留在表面的石蠟,或者在雕件打眼的位置。但很多都不容易觀察到,這時候可以借助紫外熒光進行觀察,表面光滑,但該位置在紫外熒光下發藍白色的熒光就值得懷疑了。
樣品煮蠟之后
樣品煮蠟之后小的裂口已經看不見了,但是大的裂口還是很明顯的。煮蠟并不會改變玉器的本生性質,只會對雕刻過程中底子不平,拋光中產生的細小凹坑,或者表面的淺裂有一定的優化作用,并不會影響和田玉本身的品質和耐久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