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和田玉的產地主要分布于新疆之南的昆侖山—阿爾金山一帶,西至塔什庫爾干縣境,東到若羌縣境。在1200多千米的范圍內發現和田玉礦床20多處,這些礦產地均已開采,現在的采礦點多在4000米以上的雪線附近,采礦十分困難。還有一些礦床被冰川覆蓋,找不到原生礦床,只能在河流的下游撈子玉,如在喀什河撈玉已有幾千年的歷史,可它的原生礦床在哪里,迄今仍然是一個謎。
和田玉礦床多分布在穩定的地臺邊緣大斷裂帶上,礦體多形成于一級構造的斷裂薄弱部位,產在前寒武系的變質巖中,富存在含鎂的碳酸巖石與中性至 中酸性侵入巖的接觸帶上,是“接觸交代作用”的產物。
和田玉的形成,經過前人大量研究實驗證明:它是巖漿期后溶液與白云石大理巖的雙交代方式進行的,其化學反應式為:
5CaMg(CO3)2+8SiO2+H2O→Ca2Mg5[Si4O11]2(OH)2+3CaCO3+7CO2
。ㄦV質大理巖) (透閃石)
和田玉不僅產在昆侖山阿爾金山一帶,在世界 其他地方也有出產,它們的化學成分、物理性質、結 構、構造基本相同。
以昆侖山和田玉礦床規模較大、開礦歷史悠久的阿勒瑪斯礦床為例,它出露在元古界變質巖系中,主要由鎂質大理巖組成。礦體呈脈狀位于花崗閃長巖與鎂質大理巖的接觸帶上。礦脈有11條,礦體寬0.5米左右,長在50米之內,呈透鏡狀,在部分礦體向兩端有尖滅現象。往往在鎂質大理巖中為白玉、青白玉,而接近花崗閃長巖體則為青白玉。
在昆侖山中各個和田玉礦床地質特征基本相同,昆侖山開采規模大的玉礦還有且末縣的塔特勒克蘇玉礦,該礦是20世紀70年代重建開采的,每年采量近百噸,主要為青白玉、糖白玉,有礦化帶多條,長幾十米到百米,寬數米,每個礦帶中有數個礦體, 其中主要礦體有14個,一般長5~20米,最寬可達1~2米。推算儲量約1.5萬~2萬噸,前景好。
此外,在昆侖山中還有不少很有前景的和田玉礦床,如:塔什庫爾干 縣的大同,葉城—莎車縣的密爾岱,皮山—和田的賽圖拉,卡拉達板西,阿克蘇,奧米沙,策勒—于田縣的阿爾瑪斯、依格朗古,且末縣的塔什賽因,若羌縣的庫如克薩依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