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約十幾億到二十億年前,現在的昆侖山和塔里木盆地還是一片汪洋大海,海底堆積著厚厚的白云巖沉積,后來巖漿巖侵入白云巖,經過漫長的地質作用,形成了以透閃石為主的透閃石巖層,在以后的歲月變遷沉淀中,透閃石礦物慢慢變成了隱晶質的透閃石礦物,于是形成了最初的和田玉雛形。
直到近3000多萬年前,青藏高原和昆侖山慢慢隆起、抬高,這些深埋地下的玉石,才得以回升到地面甚至更高的昆侖山上。
由于地質作用和物質侵蝕,大多玉石并非完美無瑕,“僵”是和田玉籽料中比較常見的一種瑕疵(一說“漿”),亦是令許多玉友談之色變的存在。
▌和田玉籽料為什么會有石僵呢?
一般而言,籽料上的“僵”,其實就是石性很重的結晶部分,礦物成分為鈣化物,是和田玉在天然形成過程中的一種伴生鈣化物,形成機理猶如第四紀地層中的鈣質結核,是鈣質吸收、積聚的過程。
從廣義上講,“僵”指臟東西,有“硬僵”“竄僵”的說法,但是也有人習慣用”僵”來特指白僵,而將黑色的雜質叫“竄黑點”。
帶有硬僵反倒證明其玉料比較細膩,這樣的料子把僵的部分切掉之后也是很好的玉料,“邊僵(漿)出好肉”這句行內話就證明了硬僵并不可怕。
“竄僵”,顧名思義,這個名字形象地形容了它的特性,其僵點沒有規則與規律可循,甚至“亂跑亂竄”,籽料帶有竄僵,在玉料的雕刻琢磨過程中會更加棘手。
很多玉料沒有切開之前都無法辨別是否有僵存在,所以想買“僵邊好肉”需要格外謹慎,挑選玉料時可采用光線照射的方法判斷玉石是否有僵,玉石有僵的地方,光線是無法穿透的。
不過也遇到石僵也不必如臨大敵,局部帶僵的玉料可以通過巧雕的設計方法將其作為俏色使用,這樣既不會玉石的價值,還能夠讓僵點為玉器加分。
另外,一些原生的”僵”還有過濾作用,在侵入巖侵入時,可以過濾掉對玉石品質起壞作用的雜質,比如很多老坑山料玉石交界處都會有一種松軟的僵。
和田玉身上的“僵”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影響玉料的價值,不過和田玉本身就具備多樣化的特質,用作玉雕創作更是千變萬化,對于和田玉身上的“僵”,也應理性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