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有悠久的玉文化,而和田玉又是中國玉石群中的佼佼者。目前,和田玉市場正整體回暖升溫,有轉向賣方市場的態勢。但與此同時,和田玉也面臨著標準欠缺、良莠不齊的市場尷尬,使得國人愛玉又怕假,藏玉又怕騙。對藏家和買家來說,要鑒別和田玉,需要把握它的歷史文化脈絡?茖W出版社最新出版發行了《新疆和田玉開采史》,該書對和田玉的鑒賞、交易具有重要意義。
《新疆和田玉開采史》一書,由中國著名玉器專家、新疆和田玉行業協會會長于明所著。該書以歷史文獻記載為線索,以大量實地考察資料為基礎,從全新的歷史角度,對新疆和田玉開采的歷史與現狀進行了全面分析,力爭還原新疆和田玉開采歷史的真實情況。
新疆和田玉是產自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玉料,它分為籽料、山料、山流水料和戈壁料四種類型,其中以籽料最為名貴。對于和田玉行業和和田玉文化來說,以往的相關研究多集中在對玉器的研究,而對新疆和田玉料開采的研究卻相對滯后。
本書作者于明全面研究整理了關于新疆和田玉開采開發和運輸貿易的歷史文獻,全面深入地實地考察了新疆昆侖山—阿爾金山一線的產玉礦區和重要礦口以及歷史遺跡遺存。在全面調查和科學研究的基礎上成書出版,成為中國第一部系統介紹新疆和田玉玉料開采及貿易歷史的學術專著,填補了這一研究領域的空白。
本書提出,商代至漢代早期玉料不是來自新疆和田,而是來源于古代被稱為“昆侖山”的祁連山之中,新疆和田玉進入中原的準確年代是漢代中期,和田玉籽料的發現者是漢代使者張騫,和田玉山料的開發時間是在明代。
專家表示,《新疆和田玉開采史》的研究成果對玉器收藏家提高鑒賞和辨偽能力,尤其是認識玉料、辨識玉料具有不可替代的參考價值,為大眾普及玉文化知識也有很重要的指導作用。
科學出版社副總編兼文物考古分社社長閆向東表示,《新疆和田玉開采史》是一本有扎實觀點、翔實資料的書籍,對于行業研究有重要貢獻。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盧兆蔭認為,《新疆和田玉開采史》收錄的文獻資料非常齊全,特別是收錄了對我國幾乎全部正在開采的玉礦的一手考察資料,提出了一些獨創性的觀點,本書的出版是玉器界一件大事。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徐琳表示,《新疆和田玉開采史》填補了玉器研究中對玉料研究的空白,“籽料無糖”等觀點有重要價值。
工信部信息中心工經所所長、《中國藝術品投資概論》作者于佳寧表示,《新疆和田玉開采史》一書是在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大背景下的一部專業力作,厘清了新疆和田玉開采和貿易的歷史和現狀,對當下玉器產業的良性發展將產生積極的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