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自古以來就有“玉石之國”的美名,古人視玉如寶,作為珍飾佩用,而玉石中材質最佳者首推和田玉。在歷朝歷代的皇家玉器珍品中,都少不了和田玉的風采。其中,新疆和田玉是中國玉文化的物資基石,在中國玉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史上書寫了最為燦爛輝煌的篇章,舉國上下幾乎無人不知其珍稀與美麗。然而,以往的相關學術研究多集中在對玉器的研究,而對新疆和田玉料開采的研究卻相對滯后。
近日科學出版社最新出版發行了《新疆和田玉開采史》,彌補了這一遺憾。該書以歷史文獻記載為線索,以大量實地考察資料為基礎,從全新的歷史角度,對新疆和田玉開采的歷史與現狀進行了全面分析,力爭還原新疆和田玉開采歷史的真實情況。
《新疆和田玉開采史》一書,由中國著名玉器專家、新疆和田玉行業協會會長于明先生所著。他全面研究整理了關于新疆和田玉開采開發和運輸貿易的歷史文獻,全面深入地實地考察了新疆昆侖山—阿爾金山一線的產玉礦區和重要礦口以及歷史遺跡遺存。在全面調查和科學研究的基礎上成書出版,成為中國第一部系統介紹新疆和田玉玉料開采及貿易歷史的學術專著,填補了這一研究領域的空白。
新疆和田玉是產自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玉料,它分為籽料、山料、山流水料和戈壁料四種類型,其中以籽料最為名貴。于明會長在本書中提出,商代至漢代早期玉料不是來自新疆和田,而是來源于古代被稱為“昆侖山”的祁連山之中,新疆和田玉進入中原的準確年代是漢代中期,和田玉籽料的發現者是漢代使者張騫,和田玉山料的開發時間是在明代。
于明會長認為,和田玉的開采、貿易歷史就是一部內地和新疆文化交流、民族融合、經濟互促發展的歷史,本書的出版對于落實“一帶一路”倡議、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有重要意義。
這本書得到了玉文化研究者的高度肯定。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盧兆蔭表示《新疆和田玉開采史》收錄的文獻資料非常齊全,特別是收錄了對我國幾乎全部正在開采的玉礦的一手考察資料,提出了一些獨創性的觀點,本書的出版是玉器界一件大事。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科研處處長、研究員劉國祥表示,《新疆和田玉開采史》一書是目前最全面、最系統對和田玉開采歷史研究的學術著作,對于我國玉文化建設發展有重要貢獻。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徐琳表示,《新疆和田玉開采史》填補了玉器研究中對玉料研究的空白,“籽料無糖”等觀點有重要價值。中國社會科學院邊疆研究所王宇認為,于明會長“用腳底板做學問”,《新疆和田玉開采史》是對和田玉玉料問題開創性的研究,對學界對玉料的爭論貢獻了獨創性的新穎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