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和氏壁”的產地歸屬問題一直存有爭論。1988年,我根據史書記載和大量的調查論據提出了一個新的論點:“和氏壁”是南陽的獨山玉,卞和是南陽鎮平人!依據如下:
一、和氏壁的外形與獨山玉相似。獨山玉的主要礦物成分是斜長石,外表極易風化為“璞”,當時楚王命“玉人”辨認,按說“玉人”都是識玉人,他們之所以認為和氏壁是石頭而不是玉,就是因為外面包的“璞”在作怪,所以從外形上看,和氏壁是獨山玉。后附獨山玉“璞”玉原石。
二、和氏壁的色澤與獨山玉相符。據史記載,和氏壁為白玉,而獨山玉就有白色品種,而且是最上等的玉料,其次,獨山玉以色帶產出,即一塊獨山玉正面看是一層白玉,而側面看則可出現帶狀分布的白玉、綠玉、紫玉等,這也正符合史書“側碧、正白,上藍有紫”的記載。
三、楚時有開采玉石記載的只有南陽。獨山玉的開采歷史至少七千六百多年,(安陽殷墟婦好墓出土的龍鳳玉佩是南陽獨山玉,已七千六百多年)。出有六、七千年前玉簪、玉鏟以及用來加工玉的石鉆、礪石。漢畫像中的玉壁圖案,甚至與北京奧運的圖案非常相似。卞和能識得和氏壁,一定是經常與玉打交道的識玉之人,而楚時開采玉石記載的只有南陽。
四、和氏壁不可能是和田白玉。新疆的和田玉雖為白玉,但是在卞和生活的時代,國土紛爭、疆界森嚴,他不可能萬里迢迢來到新疆得到和田玉,楚國的始都位于現在的南陽市淅川縣,加之在楚之前獨山玉就已開采,宛城(現南陽市)為楚國重鎮,卞和又是楚國人,且為平民,有地利之便,得獨山璞玉可能性最大。
1、以郝用威先生為代表的月光石說。
2、以著名地質學家章鴻釗先生為代表的綠松石說。
3、以袁奎榮教授為代表的變彩拉長石說。
4、以露良教授藍田石說。經國家國土資源部,中國地質科學院,有資料記載都是在和氏壁以后才有開采記載。
五、卞和是南陽鎮平人。發現和氏壁的卞和是鎮平人,縣志有記載,其論據有四:其一、南陽是楚國重鎮,鎮平當時為楚邑。卞和又為楚人,居住鎮平;其二、卞和是識玉之人,而鎮平自古以來就是加工銷售玉器之地,卞和就是經常與玉打交道的鎮平人;其三、產玉的獨山不但位于楚國,且與鎮平相鄰,僅相距20公里,鎮平人卞和到獨山采玉非常近便;其四、卞和姓卞,得寶玉被命名為和氏壁,在鎮平城附近仍有卞莊、和營兩個自然村,卞氏、和氏的村民們與卞和有親緣關系。卞氏的族譜有記載,卞和之父娶鄰村和營村和民女為妻(因當地風俗文化問題)按父母之姓氏“卞、和”取名卞和,至今,這兩個村的村民們仍在從事著玉器的加工。
現經中央電視臺《科技博覽,走遍中國》欄目探尋考證,南陽師范學院獨山玉研究中心主任姜富建教授,北京大學歷史文化資源研究室主任年澤昌教授,寶玉石研究檢測中心主任于方教授,中國地質大學珠寶學院蔡可勤、何明躍院長,中央民族大學珠寶學院王永銘院長,我國首席寶玉石專家故宮博物院院長楊伯達,中國國家博物館館長呂章申,中國國家寶玉石檢測中心主任畢立君,中國珠寶協會會長孫文勝,中國玉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于明,國際寶玉石研修學院院長,獨山玉首席研究專家李勁松先生,上海同濟大學歷史文化遺產寶玉石研究中心元利劍教授,臺灣中國文化大學林蘭東院長,一致認定和氏璧就是南陽獨山玉。
文章錄入:王婷 責任編輯:王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