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田玉是玉中上品,早在7000多年前,其價值就已經被人們所認識,春秋戰國以后,和田玉逐漸成為帝王和王公貴族使用的主要玉料,而近年來和田玉市場更是得到長足發展,特別是2008年奧運獎牌中和田玉的使用,使和田玉的發展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和田玉開發利用一片大好形勢下,但從整個玉器行業的現狀來看,還存在著一些問題,下面就個人的一點看法做些探討。
一、和田玉產品品牌意識淡薄
新疆和田玉商家到2010年具不完全統計已有5000余家,僅烏魯木齊地區就有3500家左右。但大部分是小型企業,而且多為家族型企業,除個別幾家外,幾乎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品牌。大部分商家品牌意識不強,常常認為品牌就是商標,致使產品設計雷同,時代文化特征不突出,絕大多數企業經營的貨品在款式、包裝、寓意上,幾乎沒明顯差異,產品同質化現象嚴重,影響了和田玉產業健康發展。
解決這一問題,首先政府相關部門應出面組織,采取多種手段、多種途徑提升和田玉品牌。充分利用媒體以及公眾效應,廣泛宣傳和田玉歷史文化、人文景觀、資源保護、鑒定甄別等方面的常識,通過舉辦玉石文化節、鑒定、拍賣等形式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影響力,幫助企業樹立品牌形象。
其次,商家應樹立自己的企業品牌形象,確定產品定位,不能只想全面兼顧,高中低檔、各種款式的貨品都有,搞成大而雜,形不成自己的特色。同時,在產品銷售過程中應建立自己的文化特色,包括產品文化、員工文化、銷售文化、管理文化、服務文化等,在裝修、柜臺、工作服制式甚至標簽上統一風格,形成自已的強勢品牌,才能長銷不衰。
二、和田玉產品設計無創新
“玉不雕不成器”,一塊美玉通過玉雕大師的奇思妙想,鬼斧神工之后成為精美的藝術品,使其附加值大大增加。在個性化時代占上鋒的市場中,產品將出現兩極分化的趨勢,消費層次將被拉開,一方面“好料好工好設計”的產品將出現一個小眾高端的市場,這種趨勢將越來越明顯;另一方面大眾化消費的產品由于批量化生產,沒有創新特色,產品附加值將越來越低。
但目前新疆地區絕大部分是個體的、手工作坊式的小規模加工,設備落后,雕刻工藝、技術水平不高,對加工工藝技術的研究、投入很少,產品設計中抄襲情況嚴重,沒有自己的特色產品,使和田玉的真正價值沒有得到體現。
商家應積極引導正確消費,把玉石的設計創意和消費者的購買意愿結合起來。設計人員要不斷擴大視野,多學習別人的長處,不斷提高自己的技藝水平,推出適應消費者需求、緊跟時代步伐、具有創新意識、設計獨特、款式新穎的產品去占領市場。
三、和田玉產業人才缺失
業內傳有“和田玉,揚州工”,“買白玉到揚州”等說法,到目前為止,新疆的和田玉原料仍然以在內地加工為主,一是將籽料、高品質的山料運到揚州、蘇州、北京、上海等地加工,二是將一般品質的山料運到河南南陽和廣東揭陽等地加工,三是在烏魯木齊地區加工,本地所用的原料不足年產量的10%。一些大料和特級料,都委托內地的玉器廠加工,新疆仍然是和田玉原料的供應地。
目前,對整個行業來說,一個比較嚴峻的問題是后繼乏人,尤其是具有良好素質、技術全面的接班人更是難找。所以,加快培養新一代玉雕人才是當務之急,應努力培養一批會設計、善雕刻的技術人員,將新疆建成和田玉原料供應和產品加工基地。
解決這一問題應加大人才儲備力度,采取“引進來,送出去“相結合的辦法,制定相應的優惠政策,引入內地高級專業人才,選派人員到疆外學習深造,不斷提高從業人員素質,重點培養管理人才,玉雕技師等,逐步建立起高素質的管理、培訓、技術隊伍,為和田玉產業持續發展提供人才保障。
在培養方式上可以采取校企聯合辦學的形式,或在具有較強實力的企業內辦學,設置理論和實踐兩大專業課程,著力培養學生的理論水平和動手能力,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把理論和實踐統一結合起來,畢業即可就業。
總之,一個產業的發展即離不開國家政策的支持,也離不開行業自身的良性循環,和田玉做為新疆特色資源,有著廣闊的發展前景和巨大的市場,只要在各個部門的支持和配合下,其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都會得到長足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