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馬飛生耳后風,浮麋數肋中無空。漫言刻玉占佳兆,發羽抨弦屢此同!边@是身為九五之尊的乾隆皇帝詠贊玉扳指的一首御詩,一生愛玉的他,對扳指情有獨鐘。
千百年來,從當初的弓射實用器發展成為賞玩的對象,小小的玉扳指上,記錄了中華悠久文化的源遠流長,也成為收藏界的一道亮麗風景。

▲ 馮鈐 碧玉-山水扳指 | 編號:162586
愛看清宮劇或者對民國收藏有所了解的朋友,對扳指應有所了解。而事實上,清代也的確是扳指發展的巔峰時期。清代的又名“板指”、“班指” 或“梆指”,幾乎是八旗子弟、貴胄人家必不可少的裝飾物。
但扳指的歷史絕不僅止于清代,事實上,早在幾千年前,華夏大地就已出現了扳指了。據考證,扳指初見于商代,盛行于春秋、戰國時期。最早的扳指是一種護手工具,人們將它佩戴在勾弦的手指上,用以扣住弓弦,同時也預防急速回抽的弓弦擦傷手指。古人因此稱它為“機”,意義類似于“扳機”,表示扳指的作用相當于扳機。
從清乾隆、嘉慶朝開始,扳指的實用性逐漸喪失,人們用各種美玉材料制作扳指,還在上面雕刻了龍馬、花草、山水、人物、詩詞等紋飾和圖案。近年來,樣式小巧、工藝精湛的扳指受到市場青睞,價格一路攀升。

收藏和田玉扳指的標準,主要從兩個方面考慮。一是要看扳指的材質,二是要看扳指的工藝。和田玉扳指的保養基本和玉鐲的保養差不多,將手洗干凈,時常把玩是最好的養護方法。不管是何種扳指,磕碰是大忌,所以佩戴時一定要避免這種情況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