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半年,在有“玉都”之稱的河南南陽石佛寺,直播賣和田玉的“網紅”越來越多:有單槍匹馬的,有分工合作“組團”出擊的;有僅在一個直播平臺露臉的,有“身兼數職”在N個平臺加各種群賣貨的,忙得那叫一個不亦樂乎。有一句調侃的話說得有點玄乎,卻也很貼切:在石佛寺擺攤的玉商,如果哪天沒有幾撥做直播的“網紅”光顧你的攤位,出去都不好意思跟人說自己是賣玉的。
曾經在一個談玉的公眾號里看到一組數字:網絡直播賣和田玉,一個月賺三五萬只能算是“小兒科”,對“大咖”而言,月賺幾十萬不是新聞,過百萬也不稀奇。
這些數字比較刺激玉商們的神經。要知道,很多古玩城賣玉的店鋪近來生意很不景氣,我認識的幾個玉商甚至打算將店鋪轉讓或者出租,以回籠資金或減少虧損。如今是虧得多的羨慕虧得少的,虧得少的羨慕不虧錢甚至略有盈余的,卻偏偏有人做著無本生意還月入數萬,開店的老板們該是怎樣的一種心情?只能感嘆“有貨的賣不過玩手機的,坐攤的賣不過滿地轉悠的”了。
其實,直播賣玉剛剛興起的時候,雖然做的人少,遠不如現在競爭激烈,但“網紅”們的收入卻并不高。何也?因為最初的“網紅”們還比較“實誠”,只是賺點經手費,即使賺差價幅度也不大,加之當時受眾的接受程度還比較有限,大多數情況下也就是人們所認為的一種“新行當”而已,誰要敢瘋狂加價,還不把本來就為數不多的粉絲給嚇跑?
后來,做直播的人多了,難免魚龍混雜,“全新”的商業模式也隨之應運而生:在一個分工很細的直播團隊中,有負責事先跟攤主“勾兌”的,有負責直播攝像的,有負責跟攤主討價還價的,有負責跟受眾(買家)聯系交易的,甚至還有將視頻進行后期制作后發到各大平臺,進一步“圈粉”的……儼然已是公司化、集團化經營了。
說了半天,還沒有提到人家是怎樣月入N萬的呢。好吧,這就敲黑板,劃重點。
一位剛從石佛寺回到深圳,打算過完年再“北上”大展拳腳的玉友兼玉商,閑談中透露了直播賺大錢的秘密:原來,直播賣玉的受眾大多是“小白”(網上對喜歡某種東西,卻又似懂非懂的群體的統稱),偏偏又有“黃金有價玉無價”之說,可見和田玉定價很大程度上會受到賣家成本、買家喜愛程度的影響,而“喜愛程度”又是一個巨大的變量,很容易受到情緒甚至別人的宣傳鼓動而產生變化,這就為直播賣玉打開了利潤空間。
比方一塊100克左右的和田玉籽料原石,顏色青白,玉質較細膩,帶點棗紅皮,形狀不錯,把玩適手,你說值多少錢?這么說吧:2000元是它,8000元是它,12000元甚至更高也還是它——遇到不喜歡的,這就是塊石頭;遇上特別青睞的,花大價錢也要得到“心頭好”。
既然有如此大的價格空間,就該負責“勾兌”的“外交家”出動了。他們大都比較熟悉市場,甚至已經與賣家成為利益上的“朋友”,“勾兌”起來相對容易。仍以原石為例,比方老板開價200元一件的堆貨籽料,“外交家”會讓老板在直播時將報價提高至800元,并設定砍價底線;緊接著團隊里負責砍價者上場,向老板問明800元的報價后,一刀砍至300元,老板當然不會同意,于是幾番拉鋸,最后價格定格在400元附近;接下來負責挑貨的“專業人士”粉墨登場,一邊挑一邊天花亂墜地介紹,引誘“小白”們下單(在一些小的團隊里,砍價、挑貨可能由一個人負責;團隊人多的,甚至還有在平臺或者群里做托的人員,以制造搶購氣氛)。等到直播結束,替“小白”們“代購”的玉石最終以200元一塊的價格與老板結算,耶,銀子到手了。
賣玉的老板看似沒有得到太多好處,實則不然:不僅賣得多,價還賣得好,何樂不為?
“剛才說到的價格還算‘良心價’,還有更厲害的:報價300元的,硬是讓老板在直播時開價2000元,最后砍到1200元左右‘成交’,月入幾十萬過百萬就是這么來的。當然,這種情況下他們會給老板更大的甜頭,比方承諾以后經常光顧,或者以略高于老板報價的價格結算,等等,反正就是讓老板們有動力配合他們演戲,實現‘雙贏’!
實際上,這已經具有明顯的欺詐成分了。
當然,“小白”不可能永遠懵懂,他們也是會成長,甚至現在玩直播的“網紅”里,就有一些曾經的“小白”。一旦市場監管趨嚴,或者“小白”們終于開竅,甚至從不明就里到明辨是非后發聲揭穿其中的貓膩,“網紅”們的套路還能夠繼續玩下去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