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卜治玉已逾十數年,其間作品面目變而再三。探察其間,于改換處實有貫通。而綿延至今,其作再度為之一變,其自稱為“曲水雕”法。
刻劃水波,自古有之。早在新石器時代早期,河姆渡文化的陶器中就已出現水波紋樣;而至新石器時代中晚期,水波紋刻劃已頗為廣泛;至南北朝時,佛頭發髻亦有水波紋式及渦巻式。但王一卜所創“曲水雕”,卻于以上又有新的融匯。
此種新奇,并非一時興起之作,而是于其創作年譜中,早已有草蛇灰線——乃是源于一件殘荷作品的葉脈。此脈以曲線為主,一波九曲,且行且變,圓熟流暢,自然渾然,似脈絡又似水路,有圓曲迂回處,亦有折皴頓轉時,是在傳統水波樣式刻劃之外,又結合了山水畫之解索皴、荷葉皴、卷云皴等刀筆轉換,而成就出一種獨屬于王一卜的“曲水”樣貌。
通體而觀,王一卜此時所成就之一切“曲水雕”玉,皆似風行水上,波瀾自起;細細察看,每根線條起伏多變,如道路,似長河,若山巒……其自解道:一切似在有意無意之間,不刻意求工,亦不刻意求似,只是重在刀法意趣的自然生發,而使造型更近于自然,融于自然。
而實施此種“曲水雕”法,當忌寫實而重寫意。刀筆多屈曲而行,看似行云流水,隨機散漫,實則于順暢之中間有頓挫,既“流”且“留”,節奏顯明。兼以行、隸之筆意化入刀法,順勢而為時忽而頓挫轉折,滯留得當,才能毫無虛浮油滑之感。
王一卜所創“曲水”之法,其形式變化也有若干,大致有以下五種:譬如一種線條,陽起而雕,順流而下,似檐壁流痕,且命為“漏痕式”;而另一種陰刻,一筆一劃,猶細沙間劃過,名“劃沙式”。

漏痕式

劃沙式
倘若線條如細流之涓涓,那么自線條轉至形體、塊面之上,則塊面似河道之湯湯,忽而平滑如鏡,忽而彎折跌宕,曲面多重,節奏蕩漾。其間凹面對接或凹凸面順接之處,稱為“流水式”;平面似臺階逐落,便是“梯田式”;而凸面與凸面對接時,其圓鼓肥碩之態,則可名為“嬰兒肥式”。如此種種,不一而足,可獨立刻劃,亦可間錯而為,法無定法。恰如石濤所言:無法之法,乃為至法。

流水式

梯田式

嬰兒肥式
所謂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王一卜以曲水為形,當為心生喜愛之故!独献印吩唬荷仙迫羲。水,凹于地表,而以此謙卑養得萬物。曲,于《易》中也有細解:曲成萬物而不遺。意即以曲線方得包容、體貼萬物。曲則全?梢姟扒敝鈯W妙。
而此種領悟,與王一卜自小與水接洽,大有關聯。其幼時于船上長大,直到進入小學。微風中的平湖細浪,晴日里的瀲滟水光,急流中的層波疊浪、漩渦飛轉……還有冬日清晨水霧里的縹緲行船,云水如幻,仙境一般。這些都曾是王一卜兒時日日熟悉的畫面,直至今日,終不能忘,亦由此而有所思:水流逶迤,漂轉不定,逢山而繞行,遇土而成岸,順流而潺潺,逆勢而湯湯,姿態橫生,幻化萬象,常行于所當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因地制流,終能匯于瀚海。
人亦如此。如水般至柔至剛、至污至凈,方能至容至偉,抵達智慧瀚境。治玉亦如曲水。游離于法度邊緣,合法而不拘于法,似我而非我,有我亦無我,方可成就古今之契合。
王一卜簡介——中國文派玉雕開創者、中國玉雕領軍人物
畢業于蘇州工藝美院書畫專業,師從中國玉石雕刻大師葛洪。其作品取魏晉南北朝造像的超然之韻與宋元水墨的空明幽淡,獨樹一幟。具有簡、靜、空、逸的藝術風格,氣息高古空靈,意境郁勃澹宕,耐人尋味。
一卜三次個人玉展引發業內廣泛關注:
2015年個人玉展《溢于象外》
2016年的《造像、造像……》都受到業界強烈關注,引領了中國當代玉雕藝術新風。
2017《有意,無意……》一卜寫意造像作品展為王一卜第三次個人玉展。








圖片說明:《曲水雕》代表作品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