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2017年全球奢侈品公司100強榜單,中國珠寶品牌其實也一點都不少。像港資四大牌,還有國內的那幾個品牌,這些品牌加起來的市場份額是相當恐怖的。份額是大,但是在國際十大珠寶品牌依舊沒有一席之地。國外顧客沒幾個愿意買單的,依舊靠著國內消費者勉強支撐著。但是,如果消費者不缺錢,你猜他們會優先考慮國內的品牌嗎?
全球奢侈品公司100強榜單 。ㄒ凿N售額來排名)
周大福,排名第9位;老鳳祥,排名第13位;周生生,排名第25位;六福集團,排名第28位;東方金鈺,排名第36位;浙江明牌珠寶,第48位。
我們不禁要問為什么國內的珠寶品牌沒有得到國際的認可?
-01 -
環境差異
國內的人文環境與國外的相差很大,導致了意識形態的差異,外國對藝術是普及、尊重、贊美的,而國人多數依然是對藝術僅以一‘尊重’足矣,在普及、贊美宣揚上都持之以‘低調’、‘中庸’、‘慎獨’方法處理,久而久之,那些精湛技藝自然而然就成了傳說而已,外國人問起來,也就是尷尬的回上一句‘失傳已久了’。
然后就有人說,國內哪來什么珠寶技術,那些珠寶都是舶來品呀。關于古來帝王家的珠寶相信大家都不會覺得是一普通貨,不信,去故宮逛一圈就知道了。
外國對珠寶的認識是深刻的,起碼那些珠寶購買者都能把自己所買的珠寶能說得頭頭是道,而國內的普遍意識都仍處于‘認牌子’上,僅僅是以牌子充門面,真正能看懂一件珠寶美在哪里、與什么藝術手法有關聯,那都是少之又少。
- 02 -
文化差異
首先是國內傳統上對玉石的重視要高于珠寶,從古至今玉石一直深受我們國人所喜好,甚延伸出‘以玉養人’這一說法,翡翠在近代的大興先不說,中國的傳統文化上就是鐘愛玉石,以之代表內涵,而外國對玉石的喜愛和認同并沒有國內的程度,甚至是不認同,這是國內一些玉石珠寶品牌難以走向世界的現實原因。
- 03 -
觀念差異
國人對奢侈品的觀念與外國人是不一樣的,國人重在質,是珠寶的本身,例如一塊玉石的質地很好,只要雕工不算差,國人都會認可其價值,如果是質地中等,雕工即使是天工級別,國人都會認為一般。
外國人重在工藝。觀念在此就會不一樣,一件珠寶,其更大的價值體現往往是在工藝上的認同,有的國際品牌,其工藝上的價值往往是珠寶本身質地價值的幾倍,這對注重自身的傳統國人是不可想象的,只會用‘虛高’去形容其價值。
- 04 -
傳承斷失
與上面的所說的失傳一致,傳承斷失是很大的原因,中國皇室珠寶是很精湛的,但與外國的不一樣,中國的皇室珠寶技藝首先是不外傳的,只會集中在皇家中,不可能外漏出去,其次是歷史的多次動蕩,每次的動蕩都會造成極大的珠寶技藝人員損失,而外國是皇室專供,皇家沒了,匠人卻依舊在,變動的是政權,卻不會牽連到匠工家中。
- 05 -
品牌宣傳落后
品牌宣傳上是依然著力于國內,在國際展會上實在難得一見,這就造成了對外宣揚窗口的缺失,酒香還怕巷子深,不過這也與國內中庸的思維和沒有全球化目光有關,另外與國內珠寶品牌發展計劃和本身資金也有著極大關系。
- 06 -
人才培養落后
比起國外的珠寶設計專業培訓的廣泛和專業性,國內的教育條件還是相差很大的,以致于很多國內出來的畢業生都傾向于到外國發展、進修等方向,甚少留下。
- 07 -
品牌管理
中國珠寶品牌管理比起國外的管理除了意識上不夠先進外,制度上的嚴格執行力也不夠,許多品牌在質量、售后上都常常被人詬病,顯然是品牌的意識、管理都是有著極大問題的。
總之,國內的珠寶品牌要進軍全球知名品牌,還是需要時間去發展的。畢竟,中國珠寶品牌的近代歷史并不算如何精彩,人才的配備教育也需要很長的時間去完善。而且,國內的審美、意識觀念也需要時間去養成。國內珠寶品牌的國際化,路還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