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又名“印章”,古稱“璽”
是我國書法和雕刻相結合的獨有藝術門類。
古代典籍中關于印的最早記載見于《周禮》:“貨賄用璽節! “璽節”就是后世所稱的印章
古璽 / G U X I
起源于勞動工具“印!,或源于商代,或現于殷代,至今尚無定論,可以肯定的是,古璽在戰國時代已普遍使用,兩漢及明清時期出現過藝術高峰。
根據歷代人民的習慣印章又有“印信”、“記”、“朱記”、“關防”、“圖章”、“符”、“契”、“押”、“戳子”等各種稱呼,原始社會的璽印主要用于陶器的生產上,起初只是作為商業上交流貨物時的憑證,后慢慢發展成為權力的象征與憑信。
春秋戰國 時期璽印已被廣泛使用于公文、財物中,或作為吉祥辟邪之物佩戴,又或作為殉葬品及公用財物、器物、牲畜的烙鈐等。
秦 統一中國后,璽印成為證明當權者權益的法物,為當權者掌握,作為統治人民的工具。秦代官印與戰國官璽明顯不同,璽只有皇帝獨享,其它用印通稱“印”或“章”。這一時期也是文獻資料記載中第一次出現“印章”。
漢代 是印章藝術發展成熟的鼎盛時期。漢官印分鑄印、鑿印兩種,一般文官多用鑄印,將軍印和給少數民族的官印多為鑿刻。隨著道教的流行,漢代還有多種刻有道教用語的印章,稱“厭勝印”,為道家和信教者隨身攜帶,作辟邪降魔、消除災難之用。
魏晉 印章大多延續漢印的形式與格調,官印大致和漢官印相同。魏晉時由于封贈給少數民族的官印較多,為了使民族懷柔歸順,都在印首冠以“魏”、“晉”字樣。
隋代 由于紙張在政府公文等方面的普遍使用,公印印體加大的同時,公印不再由職官本人佩戴而變為匣裝,置諸衙署,完成了由職官印向官署印的轉變。
唐、宋 時期書畫藝術蓬勃發展,不少名家把印章用于書畫,出現了一種防止簽押憑信被模仿的“花押印”,到了宋、金時代,誕生了一種以小篆文字為基礎且筆畫折疊盤曲的“九疊文”印,收藏鑒賞印也開始涌現,此后,印章的用途開始由實用走向藝術道路。
元朝 的公印有漢文印和八思巴文印兩類,漢文印用于八思巴文頒行以前的元代早期。元朝篆刻名家王冕用花乳石刻印,花乳石質地細軟,容易雕刻,從此士大夫紛紛仿效,學制古篆印章,為明清篆刻藝術高潮的到來奠定了基礎。
明代 官印直鈕已由兩宋長方形板狀鈕變為上小下大的橢圓柱狀,形成后世俗稱的“印把子”。
明末 農民起義軍首領李自成之父名“印”,為避諱,其時,官印均不可稱“印”,而于印末刻“符”、“契”、“信”、“記”等字。清代百官印等級區分十分嚴格,印章普遍有所增大,最常見的是漢滿文對照同時出現在印面上,這也是清公印的一大特點。
明清 私印最主要的特點是“文人化”,印材以石料所作為多,一改以前主要靠印工制印的局面,印文主要由書畫家親自提刀,文人、書畫家幾乎無不喜歡用印、藏印。
篆刻印章在古代多用銅、銀、金、玉、琉璃等為印材,后有牙、角、木、水晶等,元代以后盛行石章,發展至如今多作為文玩印章賞玩收藏。
現代印章一般以石為材,如壽山石,青田石,巴林石,昌化石等,近年隕石熱占領玉雕市場,具有金屬光澤質感的隕石也是用于雕刻印章的優選材料。
漢字有良好的指意功能,具有高度簡練的表達作用,印章的出現和使用,作為一種雕刻和書法融合的藝術,是中國書法、繪畫密不可分的藝術樣式。
以文字為主流的印章可以代代相傳,其使用之廣度,藝術之精湛,流風所至,影響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