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7000年的開發利用,珍貴的和田玉還能開采多久?資源前景如何?新疆的地質工作者經多年找礦勘查、研究,科學地回答了這一問題。
新疆地域遼闊,地層齊全,巖漿活動頻繁,構造復雜,對和田玉的形成極為有利。和田玉是大自然對人類的珍貴賜予,賦存于前寒武紀(距今6億年前)鎂質大理巖和華力西期(距今約3.7億-2.3億年)中酸性花崗巖的接觸交帶內,屬接觸變質礦床。礦體呈不規則脈狀,囊狀,透鏡狀產出。以白玉和青玉為主,是國和田白玉、和田青玉的重要來源。其分布范圍很廣,從新疆西部的塔什庫爾干經和田、于田到東部的且末、若羌沿昆侖山北麓繼續分布,綿延長達1100余里。據成礦預測和田玉資源量約為21萬噸---28萬噸,其中和田地區的和田玉資源量約為4.7萬噸,資源前景廣闊。原生玉礦床礦點多數分布于巍巍昆侖的崇山峻嶺中,位于海拔4000-5000米的雪線附近,一般人難以涉足。據在昆侖山地區從事地質找礦多年的地質專家透露,在昆侖山的深處,和田玉還有較大的儲量,只是目前很難開采。
和田玉是我國玉中質地量佳,流傳最廣,身價最高的優質玉品種,以"玉性溫潤"著名。歷史上已經開采的玉礦床有20多處,從夏、商、周到清末約4000年間,有文字記載的和田玉產量總計9968噸,平均年產量約2.5噸。新中國成立后,國家在葉城、和田、于田、且末等地組織開采和田玉,使和田玉產量大增。從20世紀50年代至90年代的40年間共采和田玉9957噸,接近于古代4000年開采量的總和。近幾年,和田玉年產量約150噸。最近,新疆地勘局地質專家據新的地勘成果,準確地預測了和田玉現有的資源量為20-35萬噸,經過地質評價的3處和田玉原生礦床,儲量為2.5萬砘。得益于中華民族數千年文化孕育和滋養的和田玉資源豐富,前景廣闊。
中國古代,人們對和田玉外表特征已有一定的認識,并根據產狀和顏色對和田玉進行了初步分類,這些沿用了數千年的分類至今仍是我們對和田玉分類的基礎。自古以來,按和田玉產出的情況分為山產和水產。我國明代著名藥學家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記述:"玉有山產,水產兩種,各地之玉多產在山上,于田之玉則在河邊。"清代陳媵《玉記》中載:"產水底者名子兒玉,為上;產山上者名寶玉,次之。"根據和田玉產出的不同情況,可分為山料、山流水、子玉三種。
山料:稱山玉或寶玉,指產于山上的原生礦,在地質學上稱為原生礦床。山料的特點是塊度大小不一,呈棱角狀,質地不如子玉,有不同的玉品種,如白玉山料,青玉山料。
山流水料:系由采玉人和琢玉人命名,沿用至今。指原生玉礦,由于地殼的升降和水平運動,伴隨重力地質作用和冰凍風化作用,經冰雪融化或暴雨崩落,隨著冰塊,石塊夾雜泥沙由冰川古道往山下搬運,由河水搬運至河流中上游的玉。特點是距原生礦近,塊度較大,棱角稍有磨園,表面較光滑,質地優于山料。
子玉:又名子料。指原生礦經風化剝蝕被流水搬運到河流中下游的玉。分布于河床或雨側干地中,玉裸露地表或埋于地下。子玉特點是塊度小,常為卵形,表面光滑,因長期遠距離搬運、沖刷、分選,子玉質地優良,優于山流水和山料。按不同顏色可分為白玉子玉、青玉子玉、青白玉子玉(料)。
和田玉是我國玉中的珍品,是透閃石的集合體,其質地優良,價值最高,按顏色不同可分為:
白玉:為白色,含透閃石95%以上,陽起石2.2%,綠簾石2%,呈交織氈狀結構,是由粒徑小于0.01mm的纖維狀透閃石---陽起石晶體交織在一起的塊體,好象微透明均勻分布的花朵。無裂紋、雜質,質地細膩,光澤滋潤、柔和,具透明晶瑩感,是和田玉中的上品。其中,油脂光澤,純潔均一,溫潤,宛如羊脂的白玉稱羊脂玉,是白玉中的極品。是久負盛名的國際市場上的珍稀玉種,其價格為每公斤10萬元,基本上與黃金同價。
青白玉:為灰白色,以白色為基調,含透閃石約90%,含陽起石,綠簾石礦物約10%,呈纖維氈狀結構,顏色均一,質地細膩,油脂光澤,有透明感,和白玉沒有明顯的差別。
青玉:為淡綠色,淺綠色至青綠色,淡青色至深青色,含大約90%的透閃石和約10%的陽起石,綠簾石礦物。這為蠟狀光澤,不透明,質地次于白玉。其中濃綠色具透明感,質地細膩的青玉是和田玉中的上品,是我國古代制作樂器的最佳玉料,現存故宮博物院中的"青玉磬"就是由這種大塊青玉制成。
自古以來人們熟知"天下美玉出和田".近幾年,隨著西部大開發和新疆地質勘查工作的深入,新的產地,新的礦床、礦點不斷發現、開發利用豐富了古老和田玉的范疇。最新的研究成果對和田玉給予了明確的科學涵義:"和田玉是指分布于中國昆侖山、阿爾金山一帶,由鎂質大理巖與中酸性巖漿巖接觸交代而形成的軟玉,包括了以白玉為多種軟玉系列。
進入21世紀,世界經濟全球化,從發展的眼光看,市場最終認可的是玉的質量。和田玉家族不僅僅只限于和田地區的軟玉,還可以接納達到和田玉質量標準,分布昆侖山、阿爾金山一帶質地優良的新產地軟玉加入其中,以保證充足的后備資源,使和田玉這一歷史悠久,聞名中外的中華民族的古老真玉常盛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