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閱從古到今的玉雕作品,你會發現在玉雕作品的技法上,一直存在著兩大流派,一種突出玉雕技藝,一種講究本色天然。就前一種玉雕作品來說,巧奪天工、美侖美奐的藝術品無疑被當作傳世之作,為后來人代代景仰。 在人們驚嘆之余,你會發現,人們贊美、崇拜、歌頌的是玉雕技藝,而把玉本身的美忽略掉了,或者說玉成了表現玉雕技法的載體,這就有個主次問題了。到底是展現玉自身的美,還是突出雕琢技法的美?是把天下最美的和田玉展示給世人,還是讓玉雕大師以和田玉為載體的雕琢技藝流芳百世? 和田玉是賞玉質,還是賞雕工? 這是個懸而未決的問題,也是創作理念的根本問題。 和田玉應該重在賞玉質,賞雕為輔。在突出玉質美的前提下,做到玉質美和雕琢美相輔相成、交相輝映。這樣做,是由于和田玉的天然肌膚感和油潤感所決定的。體如凝脂,溫潤油爽,質地堅韌是和田玉區別于其他玉石的特質。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這是和田玉與有色玉種在玉雕技法上的最大區別。和田玉重在賞玉質,雕琢僅是錦上添花,不應喧賓奪主。雕琢藝術是用來展現和田玉的美,而不是用和田玉來表現所謂完美的雕工。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這是和田玉與有色玉種在玉雕技法上的最大區別。和田玉重在賞玉質,雕琢僅是錦上添花,不應喧賓奪主。雕琢藝術是用來展現和田玉的美,而不是用和田玉來表現所謂完美的雕工。 我認為,復雜和錯落的刀工不適合用在和田玉體上,比較適合用在有色玉種或其他料質上。如果過多地使用精細復雜的刀工或刻意突出形象,并不能更好的表現和田玉玉體的美,甚至適得其反,有損于和田玉自然的美。因為和田玉是單色體,刀工錯落感通常無法在玉體表面得以鮮明的體現。如果在和田玉體上刻意微雕,既傷害和田玉的肌體,也不能顯示出精湛的微雕工藝,造成既無法賞雕,也無法賞玉的后果。雕琢的技藝要重在神似,而不強化形似。作品并非一定要惟妙惟肖,但一定要傳神,真可謂不像沒有“意”,太像沒有“藝”。 其實,我們的先輩在玉雕技藝上,歷來就遵循“以少為貴,以素為貴,以簡為美,以質為美”的原則,強調“無綹不做花”。就是說,只在有缺陷的地方雕琢,用雕琢的美掩蓋或消除玉的瑕疵,F在有一種說法叫做“好玉不琢”,這句話并不完全對,正確的理解應當是:把握好雕琢的尺度。玉質完美的地方,千萬不要過分雕琢,不能犧牲玉本身的美來展示所謂完美的雕工。倘若如此,那就是本末倒置。 天地不言,自然最美。 任何藝術大師都無法再造大自然的美,再高明的技藝,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面前都是渺小的。中華民族欣賞和田玉的美,為中華文明增添了瑰麗的一筆。所以說,我們的藝術家,千萬不要濫用自己的高超技術手段,試圖掩蓋和田玉自身的美。在大自然的美面前,在和田美玉面前,我們是小學生,和田玉是大師。我們的藝,只能襯托、完善和田玉的美,不能有其他的企圖,否則,你只能是敗筆。 一件玉雕作品完成以后,往往要對它進行“拋光”,這也算稍加修飾的“美容”吧!不少作品被“拋光”后,顯得光滑錚亮,有種“玻璃亮”的感覺。其實,這種“拋光”往往破壞了和田玉本身柔和溫潤的質感,使和田玉的自然美感大為遜色!“拋光”切記要本著“不損害玉質天然膚色”的原則進行,要突出和田玉本身未加修飾的自然光澤。正如一個年輕女孩,化妝品把靚麗的皮膚都遮掉了,還談什么美?
金無足赤,玉無完玉,世上沒有一塊和田玉沒有缺陷。高明的玉雕師就通過藝術設計和不露痕跡的加工,化瑕疵為美,妙筆生花,在不美的地方琢出美來,讓和田玉的美表現的更傳神、更全面。雕物顯靈氣,雕形顯神韻,以和田玉雕琢藝術的獨特魅力,讓和田玉“蘇醒”,煥發有血有肉的青春活力。
和田玉的各種皮色是經歷數萬年的地質運動的化學反應而形成的。玉是體、皮是衣,先有體后有衣,皮可以作為鑒別和田玉是籽料還是山料的標志,也是美化和田玉的裝飾品。 在玉石市場有一種觀念,即帶皮的玉才是好玉。有的消費者在購買玉石時,十分注重外皮,專挑帶皮的買,這是否合適呢?首先我們應認清什么是和田玉的外皮? 從礦物學的角度講,無論是玉的色皮還是原皮,只是和田玉的保護層,皮色是和田玉的外部特征。有關玉皮的說法概括有幾種: 1、璞:古人把蘊藏有玉之石或未加雕琢之玉稱之為璞。璞也有皮的含義。明代科學家宋應星的《天工開物》記載:“凡璞中藏玉,其外皮曰玉皮”。 2、沁或浸:有的專家學者把玉器經長期浸泡形成的不同氧化色稱“沁”或“浸”,也有人把籽料次生氧化色稱為沁色。 3、氧化作用:這是礦物學家的稱呼,由于和田玉長期在河床中浸泡,玉中的氧化亞鐵在氧化條件下轉變成三氧化二鐵。 大多數玉的皮,都是和田玉中的氧化亞鐵經過長期浸泡等條件在籽料外部形成的各種皮色。這種皮色,其形狀千姿百態,可以說無一相同。有的像云朵狀,有的像弧線狀,有的像散點狀,或大或小,或圓或方,或長或短,或不規則;其顏色也豐富多彩,如秋梨皮、棗紅皮、虎斑皮、葵花皮、灑金皮、烏鴉皮、鹿皮、桂花皮、蘆花皮…… 和田玉的皮分色皮和玉皮兩種,色皮因玉的地質結構、生成條件、年代的長短不同,厚薄也略有差異,但一般都在1毫米左右。而玉皮為和田玉包裹的圍巖。 眼下的和田玉市場重皮似乎成了流行病,愛皮重過賞玉,甚至一皮遮百丑。只要皮好價就高出一大截,玉質、油性、韌性、密度、硬度、光澤均不以為然。如此愛皮,勢必干出“買櫝還珠”的傻事。這也催生了造假皮現象成風,假皮造得讓人難辨別真偽。許多玉雕大師無不痛心疾首地說:“由于絕大多數收藏愛好者分辨不清各種玉料產地以及相應的品級,只好單憑皮色來鑒別是否為籽料,最終陷入只沉迷于皮色而忽視了玉料本身材質的收藏盲區。而玉雕收藏者的這種偏好,也直接影響了市場銷售趨勢。由于大部分愛好者只會認皮色和白度,不少人貪圖小利,認為多花幾百,上千元錢(四五年前的價)就能購買到所謂高檔的“紅皮”、“黃皮”等籽料作品,這促使了假皮的泛濫。 和田玉的皮色,大多是在玉的質地密度不大、硬度不夠,尤其是在有綹裂的地方,通過氧化著色,真正的好玉是“吃”不進去色的。 真正懂和田玉的人,只會把玉的皮色視為美人之衣,戀花之蝶。把和田玉的皮色剝去,內在才是美玉。玉是體,皮是衣,先有體后有衣,皮是美化和田玉的裝飾品,皮可以作為鑒別和田玉是籽料還是山料的標志。因此,和田玉的美主要在自身的“體”上,而不是皮。 體如凝脂是和田玉區別于其他玉種的顯著特征。千種瑪瑙萬種玉,唯有和田玉與其他玉種從根本上不同,其他玉石或色彩斑斕,或晶瑩剔透,均是以色為美,以色為貴,而和田玉沒有豐富的色彩,它天然質地中透出的油潤性、柔韌性和肌膚感是任何玉種都不具備的。所以說,和田玉以脂為美,以質為美。其他玉種以賞色為主,和田玉則以品質為主。其他玉種美在形式,和田玉美在內在。其他玉種重在觀賞,和田玉重在品味。當你用心去“品味”時,它已不再是塊石頭,而是一個有骨、有肉、有脈的生命。
文章錄入:王婷 責任編輯:王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