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該不該琢呢?
這一點,放在古代,根本毫無疑義,古人早就有言在先:玉不琢,不成器。然而到了如今,越來越多的人卻都開始信奉自然說,認為好玉不琢。
那么,玉到底是該琢還是不該琢呢?又該怎么來琢呢?
玉該不該琢,這一點,對于玉雕行家來說,其實應該算是個偽命題。因其完美,所以不琢;因其有缺,所以剜臟去綹,掩瑕揚美,最終蔚然成器。
因此上,不琢的基礎是本就已經很完美,而琢則因為還有更進一步、提升價值的空間。所以完全能夠達到不琢程度的和田玉是非常稀少的,它們大多為子料、山流水或和田戈壁玉。
幾乎所有的山料,都不能達到完全無琢的程度,這樣的和田玉,玉雕師們又該如何精心設計、細心琢磨呢?
一般而言,玉雕師會先將和田山料按其明面上的大裂切割開來,舍棄完全無法利用的部分,按其大小及天然形狀進行隨形就勢的設計與雕琢。其中品質較好的一部分,通常只是簡單雕琢修飾,以呈現玉料的自然美為第一要素。
這樣的成器,比較常見的就是素面牌。
除卻素面牌外,玉雕師們還引入了留白這一藝術表現形式。
藝術大師往往都是留白的大師,方寸之地亦顯天地之寬。南宋馬遠的《寒江獨釣圖》就是留白之佳作,一幅圖,扁舟一葉,漁翁垂釣,舟側,水紋淡淡起伏,無山無水,而讓人有煙波浩渺,滿幅皆水之感。予人以無盡想象空間,達到“此處無物勝有物”的境界才是留白真正的價值。
古早之前,玉雕行業就有句話“雕滿為下”,說的也正是留白的重要性。
但凡好玉,無論玉雕師怎么設計,怎么琢,只要雕工技巧足夠,成品基本都是好的,但玉畢竟是玉,天生天養,不可能一點瑕疵、毛病都沒有。
這樣的情況,玉雕師們大多會剜臟去綹,保留玉質較好的部位而舍去那些明顯帶有臟斑、玉花之類的部位!盁o綹不做花”之說就是這樣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