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今已有5300年歷史的良渚文化,是分布于我國太湖流域的一種古文化。經考古研究表明,中國古代農業在良渚文化時期,即已率先進入犁耕稻作時代。而趨于專業化的手工業,使得當時的琢玉工業十分發達。大型玉禮器的出現,更是揭開了華夏禮制社會的序幕。由于以玉制作器物的良渚文化玉器,既承載著良渚人的信仰與精神追求,又體現了史前時期之物質成就與意識形態的結合體,因此不少專家有“中國文明的曙光從良渚升起”的言論。

圖2

圖3
今年1月26日,在臺灣中正公司2018迎春拍賣會上,一件充滿濃郁新石器時代味道的“良渚冠形飾”,以新臺幣3019.50萬元(約合人民幣664.29萬元)拍賣成交。此玉長6.9、寬3.7、厚0.4厘米。拍賣公司對其文物本體的描述,為“黃玉玉質,有灰色沁。整器光素無紋,呈扁平倒梯形,上端有二耳一角,角下一小橢圓孔,下端減地成橫榫,榫上并列三個對鉆小圓孔,嵌插時可插銷固定。良渚文化玉器為太湖地區所產各種的玉材,以透閃石、陽起石為主,少量為蛇紋石。玉器色澤以綠為主,或泛青或透黃,玉質透明度和硬度都不高,其制作最精美的當屬玉琮以及冠形飾,屬于良渚時期高等級貴族、大巫才能佩戴使用的重要裝飾物,制作精細!
無獨有偶,美國舊金山亞洲藝術館藏有的一批比較典型的良渚文化玉器,由于入藏年代較早,大多比較可靠,而且比較精美。其中良渚文化玉梳背(圖2)即為其中之一,并且與臺灣中正拍賣成交的“良渚冠形飾”極為相似。殷志強著《旅美華玉——美國藏中國玉器珍品》,對此玉則作有如下更為專業的描述:“(玉梳背)形體呈倒梯形,上窄下寬,上部琢出神人羽冠狀的尖頂,下面帶長條形突榫,比器身略薄,上面琢有三小孔,以便與梳身固定。通體拋光,不施紋樣。質地為良渚文化常見的湖綠色玉質,濕潤細膩,土沁成花白,內外通透!
器物學是古代金石學、現代考古學、文物學的基礎性學科,傳統方法主要是通過文獻考證器物的名稱與用途,現代普遍采用“雙重證法”,既參考文獻記載,還要根據考古出土實物與現象加以綜合研究。以上兩件良渚文化玉器,是良渚文化中期比較常見的一種玉器,目前累計出土有60余件。以往因為不知道其確切用途,根據器型特點,曾經稱為“垂幛形玉佩飾”“倒梯形器”“冠形飾”等,以為是一般玉墜飾。
1999年,考古學家在浙江海鹽周家濱30號墓發現了一把“玉背象牙梳”(圖3),F藏于海鹽縣博物館的這件玉器,通高10.5厘米,玉背頂寬6.4厘米,象牙梳上寬4.7、厚0.6厘米。此器是考古發掘出土的首件、也是目前唯一的玉背象牙梳完整器。它的出現,不僅解決了玉冠狀飾的用途與定名問題,對良渚文化玉器研究的定位也產生了重大影響。其冠狀玉質梳背,已沁為雞骨白色,呈良渚文化神徽羽冠形態;下端呈凸榫狀,嵌入象牙梳頂端的凹槽內,并用兩枚橫向銷釘作固定。象牙梳上部正反兩面陰刻席紋,下部切割打磨出六枚梳齒,上部則嵌有“冠形玉飾”,證明這類“冠形玉飾”原本多用作梳背。根據周家濱玉梳背的出土情況,重新檢讀以往玉梳背的出土,發現大多玉梳背出土于人骨頭部,其作為古代插梳用玉別無疑義。
由此根據器物學推斷,拍品“良渚冠形飾”同其他兩件館藏玉器一樣,應同為良渚文化玉梳背,并且這種玉梳背多出土于良渚文化高等級的墓葬,應該是良渚顯貴方可使用的玉器。另外,有的玉梳背上還琢刻神像獸面紋,級別更高,應為良渚古國首領方可使用的頭飾玉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