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1
古代先民有著根深蒂固的石崇拜,玉是石之美者,以玉饗神成為必然選擇,玉鏟就成為巫覡者事奉各式各樣自然神靈的法具。隨著人類智力的開通,理性逐漸增強,絕地天通的宗教改革及巫覡者事奉神靈的行為演變,玉鏟成為氏族社會祭祀或儀仗專用器物。
玉鏟最早見于新石器時期,山東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甘肅、青海一帶的齊家文化等都有出土。玉鏟的形制源于新石器時代的工具石斧,二者在外形上一致。我國古代先民最早用來翻土的農具是用木頭制作的耒耜。后來發明了磨制的石鏟,豎向安裝木柄,堅固耐用,勞動效率得以提高。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農業、手工業的分離,制作石器的手工業者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掌握了熟練的技術,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他們選取優質的石材加工成各種工具、武器和裝飾品,這就是最早的玉器(古人以美石為玉)。
玉鏟是最常見玉制農具,其形制、用途都與石鏟相同。但用上好的玉材制成的鏟,就與一般翻土石鏟有所不同?脊虐l掘中,玉鏟多發現于規格較高的大、中型墓葬中,說明其所有者具有不同尋常的高貴身份。古文獻記載,古人舉行祈年、祭天活動時,要手執插鏟以為禮,由此可知,珍貴的玉鏟主要用作禮器,用于祭神報天一類宗教活動。
新石器時代大汶口文化穿孔玉鏟:長25.2厘米,寬12.8厘米,厚0.7厘米。通體呈青褐色,局部沁有黑色斑痕,通體磨光。體扁薄,呈梯形,頂弧形,兩側斜直,往下逐漸加寬,下部兩面磨刃,刃呈弧形,頂部微殘,靠近上端處有一單面鉆孔,穿孔為單面管鉆而成,外緣有琢的痕跡,刃部鋒利。玉鏟溫潤細膩,沁色與玉質搭配協調,華麗而不顯繁縟,自然形成的美感實屬難得。
新石器時代大汶口文化穿孔玉鏟:長14.8厘米,寬9.5厘米,厚0.6厘米。通體呈紅褐色,通體磨光,潤澤細膩。體扁薄,呈梯形,上端平整,兩側斜直,往下逐漸加寬,下部兩面磨刃,刃略呈弧形,首一側及刃部邊沿稍殘,近首部有一單面鉆孔,外緣有琢的痕跡,刃部鋒利。該玉鏟玉質少見,琢制規整,工藝較精。
新石器時代大汶口文化穿孔玉鏟:長15.8厘米,寬10.8厘米,厚0.6厘米。通體呈青綠色,局部沁有黑色斑痕,通體磨光,潤澤細膩。體扁薄,呈梯形,上端平整,兩側斜直,往下逐漸加寬,下部兩面磨刃,刃呈弧形,首兩側及刃部邊沿稍殘,近首部有一單面鉆孔,穿孔為單面管鉆而成,外緣有琢的痕跡,刃部鋒利。由于深埋地下數千年之久,部分已鈣化如淡綠色,表面可見片狀結晶體,包漿溫潤,寶光四溢。
大汶口文化的玉器種類多為生產工具和裝飾品,既不像晚期的良渚文化充斥大量以琮、璧等為代表的玉禮器,微雕紋飾繁縟細致,也不像大體同時期的紅山文化多動物形玉器、勾云形玉佩等變化多端的特殊器型。該文化把貴重的玉器材料制成了工具等,以別具一格的形式彰顯玉器理念。大汶口人將稀有的玉質材料加工成本為普通工具的鏟并用于人們死后陪葬,表明當時全社會對于生產勞動的重視程度之高。

圖2

文章錄入:王婷 責任編輯:王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