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中國古代玉牌
我們平常所說的玉牌飾通常是指明清兩代官僚文人喜歡把玩佩戴的小玉牌,通常佩戴在腰間,清代的北京人(主要是滿族人)稱其為“別子”。實際上玉牌飾的起源很早,在四五千年前的良渚文化時期已有玉牌飾出現,良渚文化玉牌飾多有穿孔,可能用于佩戴。漢代也有玉牌飾,但大多數并非用于佩戴,而是用于玩賞或陳設。不論哪一個時期的玉牌飾,大部分都雕刻有各種各樣的吉祥圖案,是深受廣大收藏愛好者喜愛的古代藝術品。
良渚文化已有玉牌
良渚文化的玉牌飾是良渚玉器中很有特色的一種器型。一般呈扁平形,分為圓形和三角形兩種。圓形的玉牌飾中間有孔,有的為素面,有的帶有紋飾,往往是邊緣雕刻龍首紋,F藏于良渚博物院的一件素面玉牌飾,其中間的鉆孔不是常見的圓孔,而是有點像星形,形狀特殊,不知古人有何用意。龍首紋玉牌飾的龍首有同向的也有相對的,如上海博物館收藏的一件雙龍首玉牌的龍首為同向,而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收藏的玉牌飾以龍首相對的居多,其中一件三龍首玉牌飾在外緣等分雕出三個淺浮雕凸面,以陰線和浮雕的手法雕出三個龍首吉祥圖案。
三角形玉牌飾比較特殊,一般雕刻有良渚文化的標志神人獸面紋,如藏于浙江省博物館的一件三角形玉牌飾采用分割區域的表現手法,使神人獸面紋更加醒目。另外,在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還收藏有類似“工”字形的神人獸面紋玉牌飾。
漢代玉牌浮雕龍面紋
漢代玉牌飾是中國玉器史上一個特殊品種,在國內外僅發現了數十件。這個時期的玉牌飾有大有小,以單面浮雕獸面紋者為多見,少量有鏤空雕的紋飾,可能用于鑲嵌家具或陳設。這種玉牌飾的背面光素無紋,正面的獸面紋應為“龍面紋”,因為如果把這種玉牌飾上的獸面圖案對折起來,就會看到一個龍頭。也有的玉牌飾雕刻有鳳鳥式螭龍圖案。另外,漢代還有方形、長方形玉牌飾,單面浮雕動物圖案,估計也用于裝飾。漢代玉牌飾通常用料較好,琢工也很精良,在雕刻手法上陰線、陽線、凸雕、圓雕相結合,具有豐富的藝術表現力。
明清時期的玉牌飾主要用于佩戴和鑲嵌家具及陳設,少量有其他用途。用于鑲嵌家具的玉牌飾形狀各異,通常為單面雕琢,以陰線紋雕琢花卉、山水、人物、動物及詩文圖案等,鑲嵌在家具上有特殊效果。
玉牌正面雕刻主題圖案
用于佩戴的玉牌的標準造型是片狀長方形,偶爾也可以見到長方圓角形、方形、橢圓形、芭蕉扇形、圓形或其他形狀的玉牌,但價值均不及長方形玉牌。玉牌的上部為額頭,下部雕刻主題紋飾。正規的玉牌一般不采用鏤雕技法,包括額頭也是如此。明代的玉牌額頭通常只占玉牌的四分之一不到,其紋飾以蟠龍紋和云雷紋為主,基本上已成定式。玉牌正面雕刻的吉祥圖案有山水風景、人物故事、仕女嬰戲、花卉草木、珍禽異獸、高人隱士等,用諧音、象征、隱喻等手法表達吉祥含義。如雕刻鵪鶉、菊花、楓樹圖案寓意“安居樂業”,因“鵪”與“安”諧音,“菊”與“居”諧音,楓樹在秋季落葉一片火紅,是賞秋佳景,“落葉”與“樂業”諧音。又如雕刻小童騎牛放風箏,風箏高入云端的圖案寓意“青云得路”,隱喻仕途得意,步步高升。另外,有的玉牌雕刻有十二生肖圖案或天干地支篆書,一般民眾多選擇與自己生肖相合的生肖牌佩戴。
玉牌的背面大多雕刻有與正面圖案相應的詩句或文字,往往鈐有名款或印章,也有雙面均雕刻圖案,不題文字者。一般來說,玉牌上的琢刻手法均應為陽雕,包括額頭、正面的主題紋飾、背面的詩文都采用陽雕技法,采用陰雕技法者甚少。
婦女用的扇墜也有玉牌
有一種明清玉牌借鑒中國畫的留白手法,表達吉祥寓意。這種玉牌多用精細潔白的上等白玉制作,上部以蟠龍題額,刀工精準有力,簡潔得當,下面卻光素無紋,一刀未動。由于額頭所占比例較大(一般超過四分之一),要想改動亦無法下刀。這就是明清時期頗具代表性的“無字”玉牌,整件玉牌素色淡雅,雕刻者沒有把任何圖案或文字刻于玉料之上,其吉祥寓意是一身清白(玉質)、平安無事(無字)。這種“無字”玉牌最受文人士大夫的青睞,在明清時期風行一時。
有一種玉牌很小,長不盈寸,玉質十分精美,紋飾比較簡單,多為花草之類,背面題一兩句詩文,可能是婦女用的扇墜,在明清時期也十分流行。
尺寸較大的玉牌雕工十分講究,可能出自宮廷玉作,或者是王公貴族定制的,但從尺寸看似不適合腰間佩戴。此外,寺廟用的玉牌也很大,雕刻有神仙佛像。王府豪宅用的齋戒牌也有玉制的傳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