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的開發和利用,在中國已有相當悠久的歷史。新石器時代的考古發掘表明,長江流域距今六、七千年的浙江河姆渡文化中就有了璜、玦、琯、珠等玉制裝飾品,其后的青蓮崗文化、大汶口文化與山東龍山文化所屬各文化層中也都有玉的出土。黃河流域的磁山文化、仰韶文化、河南龍山文化以及二里頭文化同樣也有相當多的玉器出土。玉器的制作,有些已經相當精美,如浙江良渚文化的大型玉琮、山東大汶口文化的連環花形玉串飾和龍山文化的斧、錛、鏟、刀等仿制玉器工具等?脊艑W研究表明,玉在這些原始部落文化中常作為私有財產的標志,且多帶有原始宗教和迷信的色彩,因而成了權力和地位的象征。
中國有近五千年有文字記載的歷史,而用玉的歷史記載也同樣悠久。
在盤古開天辟地及三皇五帝的上古神話時期,傳說有女媧煉五色石補天(《淮南子》)、“黃帝乃取峚山之玉榮,而投之鐘山之陽”(《山海經》)以及“至黃帝之時,以玉為兵,以伐樹木,為宮室造地”(《越絕書》)。又《軒轅黃帝傳》載黃帝用玉屑畫野分州以別尊卑之位與華戎之異。虞舜時,傳說有“西王母來獻其白玉琯”(《大戴禮記》)并“白環、玉玦”(《竹書紀年》)?梢,上古時期,就傳說用玉作武器、工具與禮器了。
夏朝被認為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朝代,但對夏文化及其來源一向頗多爭議。最近在遼寧朝陽地區發現了距今五千年的紅山文化,其中發現了造型精美的玉龍及其它玉制品,如玉豬、玉龜、玉虎、玉蟬等。紅山文化被認為是從黃河流域延向遼河流域的夏文化,代表著中國古代文明的黎明。在黃河流域屬于夏文化的后岡第二期文化和二里頭文化中也發現了很多精美的玉器,如玉玦、玉刀等?梢,在中國歷史上最古老的朝代時,玉就有了比較廣泛的使用。
商朝時,玉器雕刻業達到高度發達水平。仲丁遷都之敖的鄭州商代遺址和盤庚遷都之殷的安陽殷墟遺址都出土了大量玉器,有禮器、儀仗=裝飾品、藝術品和仿制工具等,同時出土的甲骨刻文上也有“正(征)玉”、“取玉”的記載。周朝時,玉的使用更加廣泛。王公諸侯無不貴用昆侖之玉!氨庇秘(即‘月氏’)之玉、南貴江漢之珠”(《管子》)。穆王曾經專門西巡昆侖,“攻棋玉石,取玉版三乘,載玉萬只”(《穆天子傳》)!吨芏Y》載當時已有專職官員“天府,掌祖廟之守藏,與其禁令。凡國之玉鎮,大寶器藏焉”;“典瑞,掌玉瑞、玉器之藏,辨其名物,與其用事,設其服飾”。玉被認為是一種神器,在祭祀、儀仗、服飾、交際和適用等各個方面都有廣泛使用,文獻記載也非常詳細!吨芏Y》載:“以玉作六器,以禮天地四方,以蒼璧禮天,以黃琮禮地,以青圭禮東方,以赤璋禮南方,以白琥禮西方,以玄璜禮北方!薄抖Y記》云:“天子晉珽,方正于天下也”;又云,“古之君子必佩玉”,“君子于玉比德焉”!盾髯印氛f:“聘人以珪,問士以璧,召人以瑗,絕人以玦,交友以環!薄豆茏印份d有用玉作貨幣的事,“以珠玉為上幣,以黃金為中幣,以刀布為下幣!
自戰國以至秦,更有“和氏璧”和“傳國璽”的傳說。
到了漢朝,特別是自從張騫通西域以來,昆侖山的玉石大量流入內地,人們對玉的使用也更加廣泛,而對玉的愛好這種文化傳統也一直流傳至今。
愛好玉之所以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大特色,是因為玉體現了中國古代的哲學和宗教,適合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特性。
氣一元論認為宇宙開始的時候是一片混沌,后來經過演化,于是“氣之輕清上浮者為天,氣之重濁下凝者為地”,而“陰陽精靈之氣,氤氳積聚而為萬物也”。玉便是陽精之純者。
春秋時期,老子創立了道家,以“夫莫之命而常自然”的“道”來說明“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宇宙演變觀點,認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經》),強調自然界的統一性以及個人與自然的合一,尋求宇宙中萬物的永生。玉是陰陽二氣中陽氣之精,其中包含著整個壯麗的大自然,表現著天地萬物的優美,因而成了這種哲學的寵兒。古代玉器上的夔龍、蟠蚩和饕餮花紋以及璧、琮、圭、璋等器形正是道家思想的藝術體現,而古者陪葬所用之瑱、琀、玉塞和玉衣等亦正取道家之同天共地、與世常存之意。
“玉”字小篆體寫作“王”,“象三玉之連,|其貫也”。而“王”字小篆體亦作“王”,與“玉”的差不多,其釋義如董仲舒所言,“古之造文者,三畫而連其中,謂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參通之者,王也!痹購囊杂褡髌宰煮w其偏旁常寫成“王”看,這二者之間,似乎是有一定聯系的。在古代,玉被認為是陽精之純,能通達天意。因此,那些自稱受天之命統治國家的帝王就常把玉作為鎮國神器,用來祭祀天地四方并神靈先祖。秦始皇用“和氏璧”作成的“傳國璽”上就刻有“受命于天,既壽永昌”八字。這反映了道家思想對玉的認識所帶有的宗教迷信色彩。
道家創立的同時,孔子的儒家也創立了。儒家“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崇尚“禮樂”和“仁義”,重視“倫理”和“道德”的教育。儒家崇尚的“禮”在商代甲骨爻辭中作“豐”,又作“珡”,從“爵”和“豆”,表示祭祀至上神或宗主神時,要用兩塊玉盛在一個器皿里去供養?梢,“禮”起源于用玉對神的祭祀。因此,古代多用玉作成各種禮器用以祭祀、儀仗等。儒家重視的“德”,來自于對玉的人格化!抖Y記·聘義》記孔子答子貢問,“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溫潤而澤,仁也;縝密以栗,智也;廉而不劌,義也;垂之如墜,禮也;叩之其聲清越以長,其終詘然,樂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達,信也;氣如白虹,天也;精神見于山川,地也;圭璋特達,德也;天下莫不貴者,道也。詩云:言念君子,溫其如玉。故君子貴之也!庇癖蝗烁窕癁槠返,自然也就成了人們孜孜以求的東西了。
道家和儒家思想,隨著中國封建社會超穩定地綿亙二千多年,對玉的愛好也就成了中國古代文化中一個源遠流長的特點。
一般認為,玉質地細膩,色澤溫潤素雅,性堅韌而耐琢磨,多呈致密塊體產出。玉的種類也相當多,按照化學成分和礦物成分可以分為角閃石質玉、輝石質玉、蛇紋石質玉、硅酸膠體質玉、石英質玉、斜長石質玉、表生含氧鹽質玉及有機礦物質玉等。上古之玉,據《說文》和《玉篇》,名目繁多,且大多數現已無從考證。但真正符合《禮記》所言的,似乎只有軟玉(屬角閃石質玉)和硬玉(屬輝石質玉)兩種,但后者似乎是十八世紀時才由緬甸產地輸入內地,可以不加考慮。從出土古玉和傳世玉器看,出土古玉絕大部分為軟玉,只有極少數為岫巖玉(屬蛇紋石質玉)和南陽玉(屬斜長石質玉)。
礦物學研究表明,軟玉是由白云質大理巖或鈣硅酸鹽巖經過變質作用,或由蛇紋巖經過熱液交代作用而形成的一種透閃石-陽起石系列礦物。由于其具有顯微纖維交織結構而顯得致密堅韌,構成古人所謂最重要的“玉德”。軟玉是人們在學會冶煉金屬以前能夠把它加工成各種器形的硬度高、強度大、韌性強而且也很稀罕的物質。惟其如此,古人才高度評價它。
章鴻釗(1921)指出,“中國自昔以多玉稱,其產玉之地,略而弗詳,求之載籍,又若獨鐘于西方焉!崩罴s瑟(1954)亦認為,“新疆和田(于田)和葉爾羌地方的山上和河中是兩千來主要的、也許是唯一的產玉中心!边@說明中國古代文化中所用的玉主要是昆侖軟玉,F代區域礦物學資料證實:中國最主要的玉石產地有三:昆侖山的和田玉、河南的南陽玉和遼寧的岫巖玉,而以昆侖軟玉規模最大,質量最好,開采歷史也似乎最悠久,文獻記載也最詳盡,因而在中華民族的歷史發展中,應用也最為廣泛。
以前多認為昆侖軟玉大量流入內地始于張騫之通西域(李約瑟,1954),夏湘蓉等(1980)則認為始于周穆王西巡昆侖。聞廣(1986)根據先秦古籍關于昆侖山及其產玉的記載,也認為,在張騫通西域之前,昆侖軟玉早就傳到內地了。1975至1976年在安陽殷墟婦好墓中出土了約七百件玉器,張培善(1982)對其中七件進行了礦物學鑒定,發現全部為透閃石軟玉,與昆侖山的和田玉無論化學成分或礦物成分都是一致的。一同出土的甲骨文經考證,有武丁與妻子婦好曾經統兵一萬三千人攻打西方的羌的記載。據此,作者認為,昆侖軟玉大規模流入中原的時代應始于商朝武丁伐羌之時。
對古玉進行礦物學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考古學意義。長期以來,玉料來源問題一直困擾著整個考古學界。究其原因,是缺少對古玉進行詳細的礦物學研究。前已述及,在中華民族的歷史發展中,昆侖軟玉的應用最為廣泛。但在中華民族形成以前的新石器時代各不同地區、不同時代的文化中都有玉器的出土,這些玉料又來自何方呢?我們相信,對古玉進行詳細的礦物學研究,并結合區域礦物學資料,將會對這個問題給出滿意的答復,并使我們有可能更好地探討中國古代文化的起源和發展。
本文通過對玉與中國古代文化的關系所進行的考古學、歷史學、哲學與礦物學研究,得到如下結論:
1) 從新石器時代經青銅器時代到鐵器時代,玉的使用歷史和中國古代文化發展的歷史同樣悠久;
2) 玉被作為武器、工具、禮器、裝飾石和藝術品,被廣泛用于祭祀、儀仗、服飾、交際和實用等各個方面,在中國古代文化中起著重要作用;
3) 對玉的愛好之所以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大特色,是因為玉體現了中國古代的道家和儒家思想;
4) 在中華民族的歷史發展中,昆侖軟玉應用最為廣泛,其大規模流入中原的時代為商朝武丁伐羌之時。
文章錄入:王婷 責任編輯:王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