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田玉,“中國四大名玉”之一,傳統狹義范疇特指新疆和田地區出產的玉石,以和田“子料”為代表聞名于世;廣義的和田玉指軟玉。今天,門道君就給大家說說和田玉.新疆玉石是中國玉石群中的佼佼者,其中又以新疆和田玉最負盛名!肚ё治摹酚小敖鹕愃,玉出昆岡”之說。昆岡玉就是指的和田玉。從商代至漢代早期玉料不是來自新疆和田,而是來源于古代被稱為“昆侖山”的祁連山之中,新疆和田玉進入中原的準確年代是西漢中期,和田玉籽料的發現者是漢代使者張騫,和田玉山料的開發時間是在明代。
和田玉的顏色非常豐富,有白色、青色、灰色、淺至深綠色、黃色至褐色、墨色等。當和田玉的主要組成礦物為白色透閃石時,和田玉則呈白色。
和田玉分為白玉、青玉、黃玉、墨玉4大類,其中可進一步劃分,如白玉有羊脂玉、白玉、青白玉等,昆侖山河流中也產有碧玉,但原生礦屬于超鎂鐵巖型,故不應列入和田玉中,在和田玉中以白玉和黃玉為貴,古人說:“黃如蒸粟,白如截脂,黑如純漆,謂之玉符!碧貏e是和田玉中的羊脂白玉罕有,僅有新疆出產,在古代人們就認為“于闐玉有五色,白玉其色如酥者最貴”。
和田玉另一特點是有璞玉,古人對璞玉非常重視,明代科學家宋應星說:“凡璞藏玉,其外皮曰玉皮,取之為硯托之類,價值無幾,璞中之玉,有縱橫尺余無瑕玷者,古帝王取以為璽,所謂連城之璧,也不易得,其縱橫五六寸無瑕玷者,治以杯,此已當之重寶也”。
和田玉璞玉的外皮,按特點可分為色皮、糖皮、石皮三類,色皮是玉的外皮有一層黃褐色或褐色很薄的皮(厚約1毫米),為氧化所致,從皮色可看出玉的質量,如秋梨子、虎皮子、鹿皮子等,常為上等白玉,糖玉的外皮較厚,如紅糖色,且末玉礦常有此類玉,其中有白玉或青玉,石皮是外層有石質圍巖,要取去圍巖后才能得玉,如和氏璧是“理其皮而得寶”。
光澤是玉石對光的反射能力,由于各種玉石的質地不同,硬度不同,以及對光的吸收、反射的程度不同,所表現的光澤也不同。和田玉可呈油脂光澤、蠟狀光澤或玻璃光澤。油脂光澤很柔和,不強不弱,讓人看著舒服,摸著潤美。一般來說,玉的質地純,光澤就好;雜質多,光澤就弱。一般光澤油潤者價值較高,光澤干澀者價值就會降低。
和田玉按產出環境進行分類,可以分為原生礦:山料;次生礦:山流水、籽料、戈壁料。不同產地的產出環境有各自的特點,因此在和田玉的品質上會有所不同,同種級別情況下,子玉質量最佳、價值最高,山流水次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