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知和田玉的朋友都知道,和田玉顏色除了色調上區別之外,還可以根據形成機制的不同分為原生色和次生色,原生色和次生色源于不同作用而形成,它們各具特點。很多人并不明白什么是玉的原生色和次生色,它們是如何形成的,又應該怎樣區別?
什么是原生色
原生色是指玉的本色,玉中雜質的顏色,玉與圍巖相接之處玉與石交融的顏色,以及玉在成礦過程中再次交融、再次變質改變的顏色。
和田玉的原生色又可分為:白、黃、青、碧、墨等,它們之間的交融和玉中雜質色澤的參與,也會呈現不同的色彩。人們也往往依據玉的不同色彩來給玉命名,區分不同的玉種。
次生色的形成與分類
次生色是指后天經外力改變形成的顏色,按照外力的不同,又可分為天然次生色和人為次生色,二者的不同在于,前者是自然產生的,后者是通過人力改變。
玉石在形成過程中,原本在環境很穩定的巖層中,一旦地質運動使山脈河流發生巨大的改變,玉石的環境也不可避免受到影響,或裸露在地表,或沖入河流中,或埋入其他巖石中。周圍的環境,風吹日曬、水流沖刷、化學變化都不避免的影響的玉石的性質,使它發生改變,如顏色的改變。
人為次生色的產生
人為次生色:通常是指和田玉石在經過人的佩戴、盤玩過后,使得玉石的顏色發生著改變。
當和田玉成為一種飾品,就會受到人為因素的影響。在長期佩戴、盤摸的過程中,傳世的玉器會在表皮和內部慢慢出現轉色。這是人們的汗脂、生活物品的接觸、空氣的氧化、光照等因素的影響造成的,不少傳世古玉還會在玉的皮殼上留下細細的磨痕。葬玉會與墓葬中的物品相互接觸,使玉受到沁變,從而改變了原來的顏色,這種也稱為人為次生色。
染色和田玉的鑒別
關于和田玉顏色方面,染色的和田玉的鑒定主要從顏色、外形和硬度等特征進行判斷。
染色和田玉籽料顏色通常過于濃艷、漂浮、呆板、不自然、色調單一,裂紋處的顏色沿裂隙或棱線富集分布,與周圍顏色差別較大,沒有漸變過渡;有時可見其具有方向性,近似網狀,且干澀、不滋潤。
放大觀察裂紋處,可見裂紋中心的顆粒為整體或部分所染顏色,裂紋附近的顏色沒有滲透深度,其邊緣有涂抹感和漂浮感。做假皮的部位處一般玉質比較疏松,用開水一燙就容易褪色、變淡。
而對于以前的一些染色方法,如核桃皮、有機染料等,目前可以用儀器進行鑒定。對于近些年來新出的使用鐵鹽等染色的方法,目前還沒有很好的方法來鑒定,主要還是憑個人經驗。
而對于以前的一些染色方法,如核桃皮、有機染料等,目前可以用儀器進行鑒定。對于近些年來新出的使用鐵鹽等染色的方法,目前還沒有很好的方法來鑒定,主要還是憑個人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