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個賞玉的大國?脊耪J為我國是世界上古代三大玉器產地之一(另兩個產地為新西蘭和中南美),而論其工藝發展之悠久和精美,則尤以我國為首。
我國最早的史前玉器藝術是依賴于當時的石器工藝產生的。迄今所能見到出土的當時的玉器,造型原始粗獷而抽象,其平面上多有打洼的凹凸溝壟紋,有的圖案至今仍無從獲知準確的解釋。那時已運用拋光工藝使玉器有明顯的反光效果,給人以渾厚、瑩澤而簡樸的美感。在新石器時代玉器已很受人們尊崇,從考古發掘中已發現有大量的玉斂葬現象。部落中有權勢的頭領不僅生前喜歡佩玉,將玉視為瑞征的神物,死后還要將玉器殉葬入墓。
到了春秋時期,孔子提出“君子比德于玉”,他把儒學所謂的“十一德”與玉質地的種種特征聯系起來,認為君子應該時時佩玉于身,“玉不去身”,這樣玉便成了君子的化身,更受到了士人的推崇。而《禮紀》中有句名言“玉不琢不成器”,孟子也說“必使玉人雕琢之”,于是對于玉又有文素之爭。視玉為君子者認為大圭不雕,“此以素為貴也”,而另一派則從審美出發,仍堅持認為“有以文為貴者”。這兩種見解,對于以后的玉器工藝都是有影響的。春秋戰國的玉雕強調象征手法和裝飾趣味,如表現人則作“臣”字眼型,夸張而不求形似。其造型往往遷就玉的原形,以兼取材料本身與雕琢工藝相合之美。還有對俏色玉的借用,即對于彩色玉石和玉中色斑的借用,亦頗令人贊嘆。如河南安陽曾出土一個俏色玉鱉,就利用了玉材上原有的兩層色,以黑色玉層作甲背,以青白色為其頭、頸、腹,雕琢得相當的巧妙。
秦漢以后的玉器藝術,現實主義成分有所增加,但也不乏浪漫主義的風采。如出土的漢代玉辟邪,竟是兼取獅虎特征的一只奇獸。而唐氏的玉器,則顯得雍容華貴、豐腴飽滿,有的器型竟有波斯異趣。宋代由于手工業相當發達,加之繪畫藝術達到高度水平,使玉器藝術向著立體的全景式玉雕發展。明清人往往推崇偏愛宋玉,晚明收藏家高濂便云:“宋人制玉,發古之巧,形后之拙,無奈宋人焉!鼻宕』实鄹菍⑺稳怂鞯牧Ⅲw全景式玉雕稱為“玉圖畫”。
至明清時期,玉器藝術傾向于仿古和工藝化;至清代乾隆后期,則達到我國古代玉器史上的成就最高峰。玉器的仿古,其實也與當時書畫等各藝術門類的流行風氣有關。清官舊藏有只青玉斗杯,上面琢刻了一幅文人山水,陽刻的名款竟署“梅道人戲作”。工藝化的追求,使雕刻工藝競相以奇詭的造型、異常的裝飾來吸收藏家,以至出現了玉石與金子相嵌的復合飾物。由于古玉長期埋在地下,經受水土侵飾和化學使用,會生成二次色,這被稱為沁色。它能使玉石產生妙不可言的斑紋,作為一種特異而瑩澤的色彩美,歷來為藏家所看重,于是又出現了以劣質玉燒古染色以致人工沁的現象。此道也不乏高手,如由名工姚氏燒古做成的青玉雙嬰耳杯,竟受到乾隆皇帝的稱道。由于乾隆對于玉器特別愛好,那時宮廷制作的仿古彝玉器上,皆題著“大清乾隆仿古”的隸書泥金款。其形制別致,圖案生動、拋光潤潔,作工嚴謹,再現了青銅彝器樸茂古雅的藝術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