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玉器十余載,自己最大的一個感覺,就是玉器也和人一樣,也有其“養生之道”。三五藏友聚在一起,在香茗的氤氳中交流玉器的保養之道,常使我受益匪淺。
我們的祖先歷來愛玉,早在公元前5000多年,人們就認識到玉石的堅硬和美麗。玉石不僅可以用來磨制工具、武器,還是美麗的裝飾物件,寄托了人們的藝術情懷和精神追求。作為一種禮器用來祭祀祖先,中國玉器一開始就帶有神秘色彩,象征著權力和財富。正因為如此,賞玉藏玉一直被視為一種雅好。好玉難求,一塊美玉在手,是不少愛玉者的追求。但即使擁有美玉,如果不善“養”玉,也是枉然。收藏圈里關于“養”玉有“四畏”“三忌”之說。
“四畏”,即畏冰、畏火、畏姜水、畏驚氣。從古至今,一直有“長與冰近,沁色不活”之說,意思是,如果古玉常接近冰,玉理就會黯然無光,沁色就會顯得很僵硬,這也是俗稱的“死色”。 “長與火近,色漿即退”,這句話是說,如果古玉用火熏或烤,玉質會受損,顏色變暗甚至褪色,因此玉器一定要遠離火源。有人認為,用熱姜水浸泡古玉,可去其腥臭。其實不然,如果古玉在熱姜水中浸泡,會影響到玉的沁色,使其黯淡無光,時間久了,古玉上還會出現麻點,日后即使是再“盤”,也很難恢復。另外,玉最怕墜落在地,一旦掉落在地上,重則損傷,輕則肌理會出現裂紋,因此在把玩的時候,應盡量避免碰摔,使其產生傷痕。
“三忌”,即忌油、忌腥、忌污穢。不少人為了讓玉器看上去更光潔,常會用油脂涂擦其表面,殊不知,這樣做會對玉質產生極大的損害?茖W的保養方法是,使用柔軟的白布輕輕擦拭而非用油脂“抹光”。另外,存放玉的地點也很有講究,一定要遠離有腥味的地方,因為腥味很容易傷到玉質。再者,把玩玉器時一定要“凈其雙手”,因為古玉本身對于污穢很敏感,長時間處于污穢環境中,玉的土門受損,玉里的灰土就難以退出,美玉就會受到很大傷害。
玉的保養之道還有很多,藏友們在收藏保養玉的時候,應該把它當成一個有生命的物體,只有這樣,才能使美玉散發出其獨有的“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