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田玉在清代以前開采情況怎樣?
和田玉開發利用歷史悠久,遠在新石器時代就已經開始開發利用,從有文字記載的夏、商、周起至清代末年止,約4000年內和田玉共計開采量約9968噸,平均年產量2.5噸。
清代和田玉開采量達到高峰。公元1789年葉爾羌伯克,玉素甫組織開采過三塊大玉,總重13.2噸,其中最大的一塊重達6噸。
我國現存的玉雕件“大禹治水”重達一萬零七百斤,F存放在北京故宮博物院。它是由一塊巨大的青白玉雕鑿而成,這塊巨玉采自昆侖山,用了3年時間運到北京,后來通過京杭大運河又運到了揚州,揚州集能工巧匠百余人,又用了6年時間才雕鑿成這件舉世聞名,堪稱中華和田玉之最的國寶。
古代有染色玉嗎?用什么方法?
和田玉仔玉料染色從宋代就有染色的,多用老提油法上色。具體方法就是將產于新疆的虹光草(似茜草),成汁后,再加入少許鹵砂(天然氯化銨),把仔玉埋入,再用火烤,使紅色滲人玉之疏松部位及紋理的深部,如同雞血。
明清時期用新提油法作沁色,用紅木屑火可得紅色,用烏木屑煨火可得黑色。如果保留玉的本質,可將石膏粉貼于玉上,貼處則色不浸入。還有用紫柳樹之脂,涂于玉上,以火提之即紅。若再涂以蠟火煨之即黑。
在清代末年,油提法是將油熱到半沸,以繩系玉,把部分玉浸入油中煎之。掌握油煎時間長短,所煎部位的大小,使色有深淺之變化。還有一種方法即“叩銹”:將仔玉拌入鐵屑中,再淬以熱醋,放置濕地十余日或數月后取出,玉被鐵屑所蝕,追體呈桔皮色紋狀紋中鐵銹呈深紅色。
另有一種“牛玉、羊玉”的傳說:將活;蚧钛虻耐雀铋_,把仔玉放入其中,用線縫固,數月或數年后取出,則玉上帶有血沁。原書作者認為這只是一種傳說,沒有科學性。
和田玉名稱怎么來的?
在古代和田玉的稱呼五花八門,被稱為:“昆山之玉”、“塞山之玉”、“禺氏玉”、“鐘山之玉”或“回部玉”,維吾爾族則稱和田玉為“哈什”。
追本溯源,秦代稱和田玉為“昆山玉”,以產在昆侖山而命名,以后又稱為“于田玉”,是因產在當時的于田國而命名的。到了清代光緒九年(1883年)置和田直隸州后,開始用“和田玉”這一名稱。
中華民族為何有佩玉傳統?
據歷史記載,西周時期(距今3000多年)貴族佩玉就非常盛行。儒家認為:玉有許多美德,認為玉是人們學習的楷模和榜樣,提倡“君子無故,玉不去身,君子與玉比德焉”,主張“君子必佩玉”。
古代從天子到貴族士大夫都要佩戴玉飾品,佩玉既是表示身份的高貴,也是具有高尚品德的象征。經過幾千年的演化,佩玉之習已流傳至今,F時佩玉,是人們祈福平安、向往幸福美滿、生活理想追求的表現,也是美的裝飾。
和田玉的糖色會褪掉或變淡嗎?
和田玉中的糖色,實際上是由和田玉中的鐵質漸變而成的,Fe3O4漸變成Fe2O3,遇水進一步變為褐鐵礦,如果長期處于干燥地方褐鐵礦會變質,進而被磨蝕掉、糖色逐漸變淡、變散。
如果玉中的鐵元素被人體吸收、紅色也會變淡;蛘唛L期使用某種化妝品,化妝品中的化學成分與鐵元素起反應,也會使鐵減少,糖色變淡。
“子料”“籽料”“仔料”究竟用哪個?
“子”是父子關系中的“子”,實際上仔玉與原生礦的玉是同時形成的玉石,只不過它被風化分離,沖刷到中下游形成仔玉而已,所以原書作者認為用這個“子”來形容有些不妥!白选笔侵参锏姆N子,如菜籽、花籽。原書作者認為“籽”欠妥當。
《辭!诽貏e對仔料加以詳盡的敘述:“‘仔料’亦‘仔玉’,經風化和流水搬運磨蝕而產于河床中的卵石狀軟玉(即和田玉,筆者注)或翡翠的原石。質地致密細膩,品質優于‘山料’。表面有薄厚不一的風化層,俗稱“皮”,常用于作山仔雕!
現在玉友之間交流和媒體多用“籽料”,也有人用“子料”,無論是用哪個,不影響正常交流是最重要的。
和田玉美在哪里?
石之美者為玉,玉是石之王,美的代表。
和田玉色美:顏色柔和,給人以悅目暢心的感覺,白如羊脂,黃如蒸栗,黑如墨漆,青似竹葉,綠如翡翠,顏色純正,不偏不邪。和田玉觸覺美:手撫之光滑細潤,溫潤可人。
和田玉音色美:敲擊或碰撞,聲韻延綿悠長,徐徐如風似琴,有“繞梁三日而不盡”之感。和田玉工藝品擺放在家中是生活美的享受,佩在身上是精神向往,祈福納祥之寄托。和田玉美,美在每個人的心里,靈魂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