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一
上世紀70年代有兩位陜北人到我工作的單位上交玉器,即玉刀(圖1)。長17.7厘米,寬4.5厘米;片狀呈梯形,兩側短邊略斜,邊長有刃;背面較短,整體很薄,刃部兩面磨成;近刀背處有三孔,間距相等,孔為一端大,另一端小的馬蹄狀。當時兩位陜北人稱自己是由神木高家公社石峁來的,玉刀在“銅川”拾到的,可能屬文物,在那里挖了很多,到西安辦事順便帶來一件,看能否賣錢。我認真看后,認為是一件有價值的歷史文物,時代很早。當時我感到疑惑,就問:“神木距‘銅川’很遠,你們怎么在銅川挖出!彼麉s說:“我們家距‘銅川’很近!蔽医又终f:“你們回去及時給當地文化部門匯報,將拾到的其他玉器上交給他們,他們會獎勵你們的……”我面對這件玉刀便產生很多疑問:神木離“銅川”很遠,怎么能說距“銅川”近,在那里挖到很多玉器,我從來沒有聽說“銅川”出土古老玉器,就是陜北地區,也不可能有古老的玉器!如果真在“銅川”能挖到此類玉器,那里一定是遺址區域。這件玉刀具體是什么時代?我帶著疑問無可奈何將此玉刀入庫,并記上“銅川”征集。后來看到石峁出土玉器的報導(注1),才知道這玉刀是石峁出土的玉器。石峁附近有稱洞川溝的地方,當時出售這件玉刀的兩位陜北人所說的“銅川”就是洞川溝,是我沒聽準確,誤把洞川溝聽成銅川了。從此我對石峁玉器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圖二
隨著陜西省考古研究所關于陜西省神木征集的龍山文化玉器、龍山文化遺址、石峁龍山文化玉器及周圍的新華遺址、延安地區蘆山峁遺址、寨峁遺址、內蒙古朱開溝遺址、準格爾旗大口文化遺址、山西省忻州游邀遺址等考古調查發掘報告的發表,基本理清了石峁遺址及玉器的文化內涵、性質、時代。特別是2011年陜西省考古研究院與當地文物考古部門對石峁遺址進行了系統的考古調查,有很多重要的發現。石峁遺址外圍的石砌城墻的發現更為重要,“初步判斷石墻與石峁遺址的年代一致,石峁遺址屬龍山晚期至夏代早期之間的一個超大型中心聚落。(注2)”
1976年陜西省考古研究所在石峁遺址中發現豐富多彩的精致玉器,共征集126件,有刀、璋、鏟、斧、鉞、璧、璜、人頭像、玉蠶、玉鷹、虎頭等。此后,在此又有新的發現。解放前外國人還在當地農民手里收購了很多玉器,目前在一些歐美、日本的博物館、美術館中就收藏有石峁遺址出土的玉器,其已成為世界考古界關注的焦點。
石峁玉器與石峁遺址考古發掘報告、論文發表后,使我們對此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出土的陶器豐富,其主要有鬲、、、袋足甕、缸、盆、碗等。依據陶器類型學把石峁遺址與周圍遺址出土時代清楚的同類器進行對比:例如,內蒙古準格爾旗大口文化!按罂诙诿婷才c石峁遺存接近,文化內容豐富,出土袋足甕、鬲……三足器較多,認為大口二期文化的年代相對要早于偃師二里頭早商文化,晚于客省莊二期文化!绷硗膺與其他遺址的遺存進行對比研究,“石峁遺存的整體年代應該稍晚或相當于關中地區的客省莊二期文化晚段,部分因素已進入夏紀年范圍!保ㄗ3)同時,對距石峁村不遠的新華遺址出土的玉器進行研究,“就其絕對年代來說,新華遺址玉器已屬于夏代玉器范疇!苯涍^對神木新華遺址的考古發掘并對周圍遺址的調查對比,“研究表明,新華遺存文化面貌與石峁遺址內涵基本一致,并且出土了大量的精美玉器,這一發現為石峁玉器的年代及類似文化遺存定位等問題的解決提供了重要依據!笔惯z址“從大量精美玉器出土的現象及出現堅固的防御石城來看,石峁聚落應該是龍山晚期以來內蒙古中南部,陜北地區的一個中心聚落!保ㄗ4)總之,石峁文化的玉器數量之多、器形之精,是新石器時代文化的重大發現,了解清楚玉器品種、具體年代、產生原因及內涵,有著深刻的意義。
1976年在高家堡石峁征集的一批玉器中,多孔刀就有15件,最長的達54.6厘米,最短的長19.5厘米,孔應是安裝在木柄上便于繩索捆綁固定用的。制作精美,極薄,不屬實用器,應屬玉禮器,或是儀仗用器。玉刀是在原生產工具石刀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在史前時期距今5000年左右,在國內新石器遺址中普遍出現玉器,從考古發掘資料得知,形成八個文化中心區域(注5)。多數區域出土有玉刀,玉禮器的出現與形成發展是建立在社會分化基礎上的。這段時期由仰韶晚期至龍山晚期,經過學者們的研究認為,石峁遺址文化應屬龍山文化晚期,三孔玉刀也應屬龍山文化晚期的玉禮器。
玉牙璋屬玉禮器,又稱刀形瑞刃器。玉禮器包括圭、璧、琮、璜、璋五瑞(或五玉),還有玉琥,合稱為六瑞(或六器)!洞汗佟ご笞诓罚骸耙杂褡髁,以禮天地四方,以蒼璧禮天,以黃琮禮地,以青圭禮東方,以赤璋禮南方,以白琥禮西方,以玄璜禮北方!睔v史文獻中多有記載,《春官·典瑞》:“牙璋以起軍旅,惟治兵守!薄墩f文》:“璋,剡上為圭,半圭為璋!薄对姟ご笱拧ぐ濉罚骸叭玷叭绻!笨资鲜琛鞍牍鐬殍,合二璋則成圭,以喻民合君心!1976年在陜北神木石峁村征集的玉器中,玉牙璋多達28件,其中較為精美的一件(圖2),長34.5厘米,首端寬7.9厘米,厚0.3厘米。玉質深綠色,片體,整體似劍,分體與柄。體首端出歧,兩牙,有一殘缺,(原可能為三牙),內凹有刃,兩側邊略斜。柄作長方形,正中有一穿孔,末端斜形,柄與體交接處兩側有突出的牙齒。體近柄處陰刻三組平行線,與柄相交的一組僅有兩道平行陰刻線,其余兩組為四道平行陰刻線,其間有兩組雙交叉線。其28件牙璋造型略有差異,體首端有的出對應兩牙,有的內凹成月形,柄部都有一穿孔,形如鏟。這類牙璋在世界各地博物館收藏中多源于這一地區(指神木地區)(注6)。在其遺址不遠的新華遺址,也出土一批玉器,其中有玉璋,時代相同。關于牙璋,別的遺址還有出土:四川廣漢中興鄉出土三件;二里崗出土一件;二里頭出土兩件;山西省侯馬牛村出土一件;福建漳浦眉力出土一件,首端齒牙斷失……(注7),在香港大灣也出土有牙璋。李學勤先生說:“牙璋最北的出土地點是陜北神木石峁……(注8)”看來在新石器時代遺址出土玉牙璋的地區較多,但是石峁地區出土的最多,說明使用玉牙璋禮器盛行,即石峁龍山文化時期為玉璋的盛行期。
關于玉璋,學者郭寶鉤、夏鼐、凌純聲、馮漢驥、童恩正等及日本、歐美學者都進行過研究,并發表論文。郭寶鉤認為,新石器時代石斧為后世圭璋之始祖,正刃者后世演為圭,偏刃者演為璋,圓刃者或稱為碗圭,缺刃經重磨兩角突出者或稱為剡圭(注9)。說具體點,“玉璋是流行于新石器晚期至商周時期,是一種象征征伐的儀仗器,分布地域非常廣闊。一端作凹刃或歧峰,柄部位往往有扉棱便于綁縛,是由偏刃狀玉斧演變而來的”(注10)。從考古發掘資料與文獻記載得知玉斧在很多新石器遺址出土,是王權的象征。斧形玉器流行的年代,大約是從新石器時代晚期至商、西周時期,即距今6000——2800年。玉斧也屬玉禮器,璋、圭、戈就是由此演變而來。這時正是新石器時代晚期,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生產力的進步,社會制度體系發生急劇變化,各氏族內部貧富分化加劇,階級開始形成,各部落為爭奪財產常常展開大規模的兼并戰爭。部落酋長操有大權,即神、財大權。有的學者認為牙璋來源農耕工具耒稆,是仿耒稆的形狀而制作的瑞玉。當時農業是主要經濟,為了豐收以玉璋作為瑞玉祭祀天地的器物。上述對玉璋看法都是有一定的理由。
石峁玉器品種豐富,從考古發掘資料中得知,在其他新石器時代或稍晚的遺址中也出土了很多玉器,主要部分是禮器,這段時期稱為“玉器時代”。玉禮器是傳統禮制制度中最能反映社會觀念和價值形態,對它的進一步研究,能認識當時社會政治、經濟及其文化內涵,揭示社會原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