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任何一個人對博士的稱謂都是敬重的,那是象牙塔最深的向往,學問知識的巔峰碰撞,是稀缺人才,國家棟梁的儲備,少之又少,優中選優。
一個國家,一個家庭培養出一個博士生很不容易,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金錢,精力,會面對抑郁、沮喪、禿頂,有些人卻可以越過這重重阻礙輕而易舉的取得,不免令人心寒:在權利和金錢面前,改變命運的契機也只是一個可交易的物品罷了。
好在,學術造假混博士文憑的行為遭到了央視批評,翟天臨本人也已發出道歉信申請退回北大博士后的任用工作,網友才把刀放下來,長舒一口氣:把戲演好吧!學術,不該被褻瀆。
影視專業有博士研究電影藝術的方向,那玉雕呢?
如今的現狀
玉雕沒有特別的專業學位之稱,正規的學院培訓在2012年左右也才算真的開始。比如新疆職業大學和田玉玉雕文化學院、鎮平工藝美術學校、陽師范學院珠寶玉雕學院等等,課程有基礎繪畫,雕刻技法......讓學生們有理論、審美知識,而不是腦袋空空,沒有內涵地演繹。
此類學校的學制一般是1-3年,在學校學習一段時間,去學院合作的工作室實踐,學習辨別原石,或者實地考察;鍛煉各種雕刻手法,審美與動手的結合,這是學而產的過渡,再者也讓學生們接觸社會,揣摩大眾對玉雕的需求。

越來越多的從業者攻讀玉雕的鑒賞、審美、藝術呈現,卻沒有畢業一說。
因為從選擇玉雕時起,他們就注定要用一輩子去學習,不斷的努力創造屬于自己的玉雕作品,每天在嘈雜的環境中不斷練習著雕刻,十年如一日,從毛頭小伙到眼神專注的大叔,對待每一件作品都需要精致、細致、極致。
市場瞬息萬變,要學的東西每天都在改變,他們沒有時間寫論文,只有一個人不停地跟玉石嘮叨。
審石
審是動手的前提,其中又分藝術審美和玉料的把握。
比如除了斥巨資購買原料的途徑外,賭石也是玉雕家必備,賭贏了皆大歡喜,賭輸了怎么利用才能將損失降到最低?需要審。

什么樣的料子適合什么樣的題材,才能將形、意完美的呈現,需要審。
施藝
把所學施展開來,在玉上雕刻不比在紙上作畫,沒有長年累月的功底只會浪費。每一刀的硬度都要深思熟慮,哪怕深了淺了、手抖了都會破壞整個畫面效果,一著不慎滿盤皆輸,所以技法沒有偷懶的途徑,只有一條道走到黑。
玉雕,作為中國最傳統的雕刻技藝之一,是中華文化的鮮活血液,玉雕雖沒有博士畢業,一學便是終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