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1
坐落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風景名勝區吳山的杭州博物館,是一座反映杭州歷史變遷的人文類綜合性博物館,其前身為杭州歷史博物館。它與吳山廣場和河坊街歷史文化街區相鄰,占地面積2.4萬平方米,建筑面積1.3萬平方米,展區面積7千平方米。其館藏文物規模逾萬件,涵蓋了陶瓷、書畫、玉石、印章、錢幣、郵票等各類文物。而筆者對其館藏的四件清代玉石器,更是鐘愛有加。

圖2

圖3

圖4
筆者最喜歡的,是一件高12.1、腹徑15.9、口徑9.9厘米的“清代制瑪瑙螭紐獅足香爐”(圖1)。眾所周知,由于瑪瑙的紋帶美麗,自古就被人們用于裝飾,是古代的“七寶”之一。這件瑪瑙香爐為紅褐色,蓋為鐘形,頂部盤踞一螭作為鈕,蓋身飾三只象首,象鼻彎曲,各鉤住一個活環。爐身兩端裝飾以龍首穿環耳。爐體外壁浮雕折枝牡丹,底足為獅爪狀。因為此器不僅器型較大,而且將當時玉器裝飾的多種流行元素都運用在其中,工藝精細而華麗,故不失為一件“國寶級”精品佳作。
筆者把它排“老二”的,是一件極具“人文因素”的“清代制青白玉山水人物圓牌”(圖2)。這件直徑21.5、厚1.1厘米的青白玉圓牌,雙面深浮雕,人物故事題材。一面刻有“淵明采菊”在秋高氣爽、黃花遍地的景色中,老者頭扎發髻,皓首銀須,身著長袍,雙手扶杖,兩眼微閉,悠閑小憩。一小童尾隨其后,手執菊花。巧妙的構圖和生動的刻畫,將晉代大詩人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千古佳句重現眼前。另一面刻有“三老清閑圖”。蒼松古柏掩映著亭臺樓閣,殿宇回廊錯落于佳山勝水之間,山石形貌奇異,紋理繁密,畫中老者或切磋書畫,或憑欄遠眺,旁邊三三兩兩的童子忙著燒茶煮酒,自有一份仙人般的悠閑。畫面層次分明,精細入微,其做工嚴謹,一絲不茍,深受清代內廷院畫藝術的影響。加上玉質溫潤晶瑩之美,極為可貴。
而高6.5、寬4.4、厚1.4厘米的“清代制翠伏虎羅漢”(圖3),筆者把它排“老三”。伏虎羅漢是十八羅漢的第十八位,是在清朝由乾隆皇帝欽定的,其因降服猛虎而得名。此羅漢上身赤裸,下裹袈裟,裸露的胸、肩部的肌肉和骨骼結構非常準確,顯得飽滿而有張力。人物形貌樸野,面目威嚴,濃眉下的眼睛炯炯有神。右手高舉乾坤圈,作伏虎狀?柘旅突埧邶b牙,半趴伏在地,尾巴由于受驚而上揚。整個畫面有一種強烈的緊迫感,讓人仿佛身臨其境。整器晶瑩剔透,羅漢頭部及上身有一抹深綠色,突出了畫面的層次感,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最后一件通高13厘米的“清代制青白玉神獸壺”(圖4),其實也相當不錯,不過筆者只能“委屈”它排“老四”。此青白玉質的玉器,仿自古代盛酒的一種青銅器。獨角神獸圓目大口,背馱一壺,獸腹滾圓,獸腿粗壯,飾以鱗片,尾鬃分六縷上卷貼于壺壁。壺有蓋,身飾如意紋一圈,造型新穎逼真,紋飾華美繁縟,裝飾設計背脊上的壺和神獸相互貫綴在一起,構思巧妙奇特,尤見新意。
杭州博物館館藏的這四件清代玉器,造型精美別致,玉質材料上佳,做工一絲不茍。它們有的碾琢細致、如雕似畫,有的在拋光上不惜工本以顯示其溫潤晶瑩之玉質美。特別是清代玉工善于借鑒繪畫、雕刻、工藝美術的成就,集陰線、陽線、平凸、隱起、鏤空、俏色等多種傳統做工及歷代的藝術風格之大成,又吸收了外來藝術影響并加以糅合變通,從中我們可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