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質是玉的自然屬性。一塊古玉,無論是“傳世古”還是“出土古”,經過歲月的撫摸和水土的侵蝕,必然會留下種種色質的印記,從而為鑒別古玉提供了最可靠的依據。這里所謂的“色質”,色即沁色,質指玉質,而沁色通常會成為一塊古玉的重要鑒定標準。
玉具有善于吸收其他物質的特性。古玉器被埋入土中之后,一方面會將近鄰的物質吸入自己體內,同時,其體內原有的物質也會起酸化作用,特別是地中水銀,會沁入玉質,同時相鄰之松香、石灰及其他各種有色物質也皆隨之浸淫到里面,所以凡出土古玉,都會沾染上某種顏色,這便是所謂的“沁色”。而古玉出土之后,經過人體的盤玩,其體內的物質成分由于受到人氣的涵養,玉性又會慢慢復蘇,從而使古玉原先的沁色發生奇妙的變化,呈現出五光十色的豐富色彩。
玉器的鑒別需要注意玉的舊色、本色、墨色、染色和玉器風化后產生的玉皮色。
由于埋藏地域的土中所含物質不同,埋藏時間長短不同,所以使得玉器上的沁色也不盡相同,從而呈現出千變萬化的顏色。清代的陳原心在《玉紀》中,對玉器的沁色進行了詳細的分類,其中有這樣一段記載:“諸色受沁之源難以深考,總名之曰十三彩”。一般來說,我國的北方土壤多呈堿性,玉器沁色多為黃色土沁,南方土壤濕潤呈酸性,玉器上的沁色則多為白色水沁。
玉的舊色中最受鑒玉者重視的是玉器在土中埋藏時受到的土中所含其他元素的影響,會產生顏色變化,古文獻中稱其為沁色,其中較為常見的有鐵銹色、銅綠色、暗黃色、黑色、白色。人們常稱其為鐵銹沁、銅沁、土沁、水銀沁、水沁。
這些色變中除了白色可使玉質硬度產生很大的變化而不太受歡迎外,其他帶有色變的玉器,往往市場價格高于不帶色變的玉器。
盤玉是手或肌膚與玉器摩擦,一些有沁色的玉器因人體的摩擦會產生顏色變化,這類顏色變化被人們稱為“盤色”。一般來講,舊玉久盤會產生熟舊感。
如果舊玉上有沁色,久用手盤,顏色會發生變化,如果沒有沁色的玉久盤后會有細膩的光澤,一些收藏者在選擇玉器時會依盤色看玉器的新舊。
尤其是新石器時代的東西,一般不是入葬時臨時趕制的冥器,而是在使用多年,甚至是流傳幾代的,因此在使用中多經過盤摸,表面細膩,作品上面有很好的細光,這種細光雖經過埋藏及沁色,依然能夠存在,且在玉表面的皮殼中屬下層,在浮色之下。這種現象在紅山文化玉器上表現的尤為明顯。
玉本色是玉材的顏色,古人稱玉本色標準為“符”,并提出“赤如雞寇”,“黃如青靛”之說,也就是說在各種顏色的玉材中,上述標準是最珍貴的。
當然,在選擇、評品玉料時,除了顏色的深淺,還要看其分布的狀態,是否有綹裂,色均勻者優,色變化如圖畫者亦優。
玉皮色是玉材在自然風化中所產生的顏色變化,其中暗黃色、赭褐色、白色是最常見的且是風化深入的遞進性變化,這些變化多自玉材,尤其是河中發現的卵石狀子料的表面出現,因而稱為玉皮。
玉皮的顏色與沁色的顏色往往不易區別,因而帶有用玉皮色充當沁色玉的,一般說來,風化色應是較均勻,較純正的,沁色不是在單一情況下進行的,是多種因素同時進行的,因而均勻性差,色沁種類不單一。
染色是玉器制造中的一種技巧,尤其是仿制古玉時大量運用。天然玉石好料少而貴,次料多而賤,仿制者往往以次料制作假古玉。
染色的方法多種多樣,一般可以分為好玉染色和次玉染色,次玉染色多可辯識,無價值,好玉染色或為掩飾瑕疵,或為增彩提高作品價值。常見的染色為燒黑色,炸絲琥珀燙,人工白、鐵銹黃。所謂燒黑,即是用火燒或局部,或整體,玉經過火燒則變黑,現燒則變灰白,出現裂紋,燒黑往往與黑色沁色不易區別。
炸絲是將玉經火加熱后再入水降溫,使玉表面出現裂紋,在加梁顏色,顏色是多樣的,呈絲網狀。琥珀燙是一種古老的方法,用此法,玉表面有一層琥珀色,很好看。人工白是用化學原料使玉器表面呈現白色,質地松軟,有時還能露出玉色。鐵銹黃是用鐵銹水浸泡玉器,使其表面有鐵銹顏色,現代染玉方法奇特,多樣,又多為保密狀,識別時一是要想辦法多看一些染玉作品,一是要記住出土玉器的顏色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