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玉文化有八千年的歷史已經成了行業內外的一個常識,但不知道你是否好奇過,這八千年的漫長歷史中的“玉”器的材質是什么,它是否是一成不變的?
答案其實并不復雜。根據中國玉文化研究會學術委員會主任陸建芳所主編的《中國玉器通史》一書所講,在初始階段,玉石尚未完全分化,“凡異于一般石材的美石均被當成玉來對待”,而到了大約5500年前以后,“無論是紅山文化、凌家灘文化,還是良渚文化和齊家文化,所見的材質大多是透閃石類軟玉”。
也就是說5500年前,在人類交流溝通相當困難的階段,從遼寧到安徽、從浙江到甘肅如此大的范圍內,大家就不約而同地趨向將同一種材質視為“玉”。而所謂的透閃石,正是老百姓耳熟能詳的“和田玉”的主要成分。
所以,透閃石質“玉”才是千年玉文化的正統。無論是孔子論“玉德”的玉,還是乾隆癡迷的“玉”,在材質上是無差別的。而之所以,今天我們用“和田玉”來代指“玉”,一方面是因為新疆和田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一直被最為優質玉料的主要來源,另一方面則是由于當代玉石材料龐雜混亂的名稱干擾了“玉”這一概念。
當然,今天與和田玉具有相同成分的頭閃石類材質來源已經全球化,來自青海的青海玉、來自遼寧岫巖的“河磨玉(俗稱黃白老玉)”“析木玉”、來自韓國的“韓料”、來自俄羅斯的“俄料”“俄碧”、來自中東的“迪拜玉”、來自巴基斯坦、加拿大的“巴碧”“加碧”等等都屬于廣義的透閃石類“和田玉”。
在大的地名之外,同一地區不同礦口也會有自己的名稱。如新疆地區除了和田籽料之外, “葉城料”“且末料”“若羌料”“塔青”“阿斯瑪那碧玉”等都是市場上知名的“和田玉”玉料。
此外,目前尚有一些同樣具有“透閃石”成分的材質,因為含量偏低,質地較差而不被視作“和田玉”,如廣西的“大化玉”“澳洲墨玉”等皆是此類。最尷尬的是貴州所產的“羅甸玉”,其透閃石的成分含量并不低(≥80%),但質地光澤等方面卻不盡人意,往往不被業內的行家所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