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些年,陜西地質工作者在藍田發現了蛇紋石化大理巖玉料,認為它就是古代記載的藍田玉(1978年11月23日《人民日報》)。這一發現不僅引起了尋找珠玉原料的地質界重視,也引起了考古工作者的興趣。1982年,地質礦產部地質博物館,展出了上述藍田玉的原石。這種蛇紋石化強烈時,局部已經變成與岫玉相同的玉石了。玉質從外觀上看,有黃色、淺綠色等不均勻的色調,并伴隨淺白色的大理巖。
隨著考古工作的進展,我們了解到,我們聰明智慧的祖先,至少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就發現了藍田玉這樣堅硬的品質、細膩的紋理與美麗的顏色,用之于制造工具和禮器。
陜西歷史博物館珍藏的125件神木石峁龍山文化玉器中,就有一件用藍田玉制作的菜玉鏟。鏟呈草綠色,刃端并夾有淺褐色,長梯形,體扁薄,平直背殘一角,刃微斜,圓穿偏于一邊,長16.8厘米,寬7.5厘米,極薄銳,厚僅 0.2厘米。
到了戰國時期,藍田玉得到較大規模的開發,甘肅天水市發現的戰國大玉鉞,有著藍田玉特有之綠灰色和斑駁的紋理。該大鉞體扁平作板鏟狀,寬弧刃,兩角翹出。鉞體兩側有美麗的內收弧線并各透雕兩個長方形孔。因其功能為禮儀用器,不便裝柄,故于裝柄部位開一方形缺口來表示此即裝柄之部位。鉞末端作鳳鳥或云朵狀,前接一張口卷尾虎。鉞體兩面花紋相同,各以淺浮雕鐫出獸面紋。其形象橫眉內勾,“臣”字形眼,形鼻,鼻翼兩旁吊下垂外撇之長髯。獸面紋上方,各有弓形突紋左右對稱,并向下延伸囊括獸面而閉合之,于是形成與突弧刃平行的一道弧線紋。接近透孔的鉞面各飾有戰國秦特有的方折卷云紋,旁填S紋。近柄部缺口旁雕平行的二道直線紋,與柄缺對應處有二圓點紋。末端兩面亦飾方折卷云紋和圓虺紋。華麗壯偉,精美異常,給人以莊嚴神秘與強烈的震撼。
漢樂府《羽林郎》有“頭上藍田玉,耳后大秦珠”句,說明在漢代藍田玉被大量制作首飾。天水市出土一件玉佩,乃藍田玉材質碾琢的舞女形象,長片形,高9.5厘米,玉人大頭、細腰、長袖、裙擺拖地,作揚臂甩袖翩躚起舞狀。
在漢代玉器中有兩件很像現今的藍田玉,一件是在陜西漢武帝茂陵附近出土的大型玉鋪首嵌在古墓門上;這件玉器是四神紋玉鋪首,是漢代藍田玉雕中最精美的一件,橫寬36.5厘米,灰綠色,下有凸鈕,四角略弧圓,分別碾琢其時流行的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神形象。器面下方以環鈕為鼻梁,上連粗眉和暴起之雙眼,形成大獸面,下緣則以8條豎紋勾勒出寬大的排牙。圖案化的形象莊嚴凝重,工藝梢湛,線條運用剛柔相濟,一派皇家氣象。如此巨大的玉鋪首為迄今所僅見,代表了漢代最高的攻玉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