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雕工藝發展歷史源遠流長。早在幾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已出現,歷經商周、春秋戰國、秦漢,以及隋唐宋元的發展,特別是到明清時期已是到了頂峰。這時對玉材加工、磨光等工序都十分講究,雕工更是精細玲瓏,圖紋更具寓意美觀,大有超越前代之勢。

這件清代和田玉雕掛件(見圖),直徑8.3厘米,呈橢圓形,和田玉質,白色,光澤溫潤,富有油脂感,運用鏤雕技法雕琢而成。整個圖案似一處荷塘,碧波蕩漾,水面上盛開著荷花。一只可愛的白色羽毛鴨子剛從岸上一躍而飛入水里,穿越荷花叢,盡情地享受著休閑的樂趣。整個畫面情景交融,妙趣橫生,不禁使人聯想到宋代大詩人蘇東坡詩中”春江水暖鴨先知”的千古名句,大有異曲同工之妙。詩情畫意之中,可見該玉雕作者的匠心獨具:通過在現實生活的感受,把握住了大自然中的節氣變化特點,生動形象地勾勒出一派江南春早的秀麗景色。
近年來,隨著收藏市場的升溫,玉器收藏群體也在不斷擴充。然而不少藏家對如何分辨和田料仍有疑惑。結合筆者多年的文博工作經歷和體會,對這件和田玉作為例試做解讀如下:此雕件光澤呈蠟狀光澤;有水頭,透明度好;乳白色,有油脂溫潤感;沁色自然純熟。從這幾點基本可以斷定,這件掛件當屬清代和田玉雕作品,值得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