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美,是一種選擇的結果,玉器也是一樣。一塊玉石,出自于山間,流落于河床,這是自然之美,而當它經過為藝之人,以素靜之心,施以雕琢的時候,美便被創造和選擇了。無論是玉石本身的材質、色澤、形態,還是變成玉器之后的線條、造型、功用,這一切都離不開審美之心。
王國維說:“以我觀物,則物皆著我之顏色!庇衿鞅旧砬逖、內斂、靜逸,代表著一種心性的修為狀態,同時也是內心審美之外在體現。中國人喜歡溫潤有質感的東西,這種感覺體現在對器物表面肌理的追求上。對于那些經過雕琢、打磨、拋光的玉器,更是顯得動人。敬天惜物,心手如一,當經過精心設計、反復琢磨于一塊塊玉石之上的時候,各種造型之美便產生了。
文房用具除了實用功能,更投注了文人的情感、情懷,是其精神世界的外化體現。例如南宋林洪《文房職方圖贊》,明屠隆《考余事·文房器具箋》、文震亨《長物志》等,不勝枚舉,記載文房用具最多的有40余種。其中水丞雖小,卻備受文人珍視。筆耕丹青的每一步都離不開水。用水,必然需要水器。水器形制多扁圓形。有嘴的叫“水注”,無嘴的叫“水丞”。丞字,輔佐之意。常置于文人書案。小巧的水器蘊含著中國古代“天人合一”、師法自然的人文精神和哲學觀念。正如“子曰: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
器造于手,美成于心。心性的修為,決定著審美的高度。莊子說:“樸素,天下莫能與之爭”,當那些質樸溫潤之物,成為人們案頭清賞之時,一室之間,美便是不爭的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