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中所示為西漢時期透雕動物紋玉嵌飾,直徑5.5厘米至5.9厘米、邊厚0.4厘米,1978年于長沙市溁灣鎮象鼻嘴出土,現收藏于湖南省博物館。
此器青玉質地,玉表面浸蝕呈灰白色,扁體略呈橢圓狀。正面中央鑲嵌一綠松石,外圈透雕生動的龍、鳳、熊等動物,并用淺浮雕手法刻出各個動物的眼、耳、鼻、嘴等細部,單面雕琢。背面中央有一短圓柱,中有一小圓穿孔,可供嵌插捆系用。此器雕鏤精細,表現對象豐富,并且上嵌綠松石,是同類玉飾中的精絕之作。
這件飾物很可能是隨葬漆器上的裝飾物,漆器由于年久早已腐爛,僅存此物了,由此可以想像當時這件漆器的精美程度。整個器物采取了鏤空雕刻手法,線條雕刻剛勁有力,彌補了平面雕刻所表現的圖案立體感不足的弱點。這種雕刻技法是前所未有的,并一直沿用到東漢、南北朝。
這件玉佩采用鏤雕工藝,構圖完美和諧、主次分明、細節精美,是漢玉中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足以代表西漢玉器工藝的巔峰水平。
此件玉器出土于1978年長沙河西象鼻山發掘的規模宏大的有“天子之制”的王室墓中,此墓為豎穴巖坑,墓由通道、題湊、外槨、前室、外回廊、內回廊、棺室和套棺組成,通道、前室、回廊、棺室間有門扉相通,儼然是地上宮殿在地下的縮影。該墓的最大特點是采用了特殊的墓葬形制—黃腸題湊,黃腸題湊為“天子之制”,只有帝王、諸侯王等才可使用,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這種王者享用的墓葬形制,在我國目前所發掘的諸侯王墓中極為罕見,其保存完整堪稱江南地區同類墓葬的典范。據考證,玉器的主人正是西漢早期吳氏長沙國某一代王。
文章錄入:王婷 責任編輯:王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