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清入關以后,經順治康熙帝勵精圖治,掃清叛亂,發展生產,雍正帝肅整吏治,繁榮經濟,出現了“康乾盛世”。
康熙時吳三桂追擊南明永歷帝入交趾,開通了緬甸翡翠進入中原的路線。乾隆時期在西域用兵,又打通了和田玉內運的通路。
使和田玉大量運進內地,促進了玉器工藝迅速發展,出現了我國古代玉器史上最為昌盛的時代,也是我國玉文化的第三個高峰,清代玉器得以發展。
總的來說,清代宮廷用玉直接受清內廷院畫藝術的支配和影響,其做工嚴謹,一絲不茍。
有的碾琢細致,如雕似畫,有的在拋光上不惜工本以顯示其溫潤晶瑩之玉質美。清代重白玉,尤尚羊脂白玉,黃玉極少,也受到愛重。
民間用玉以兩江產量最多也最精。清朝最負盛名的碾玉中心是蘇州專諸巷,蘇州玉器精致秀媚,內廷玉匠也多來自該地。
揚州玉作發展很快,大有后來居上之勢,其玉作豪放勁健,特別善于碾琢幾千斤甚至上萬斤重的特大件玉器,《大禹治水圖玉山》即其代表作。
清代玉工善于借鑒繪畫、雕刻、工藝美術的成就,集陰線、陽線、平凸、隱起、鏤空、俏色等多種傳統做工及歷代的藝術風格之大成,又吸收了外來藝術影響并加以揉合變通。
藝術價值
清代是我國封建社會的最后一個王朝,玉器在這一時期得到了空前發展,形成了我國古代玉器史上的又一個高峰。
清代玉器的品種和數量很多,以陳設品和佩飾最多,也最為精美。陳設品有仿青銅器的仿古器皿,還有各種寓意吉祥的動物造型。
新增的品種有山水、花鳥、玉山子、浮雕圖畫式的玉屏風等等。玉佩飾的種類更是非常的豐富。此外還有各種玉質的實用器皿、文房用品。
清代玉器善于借鑒繪畫、雕刻、工藝美術的成就,集陰線、陽線、鏤空、俏色等多種傳統做工及歷代的藝術風格之大成,創造與發展了工藝性、裝飾性極強的玉器工藝,有著鮮明的時代特點和較高的藝術造詣。
清代玉器中有不少大型的觀賞性“玉山”,以山水畫為藍本,就地取材,加以設計制作。
其做工嚴謹,一絲不茍。如“桐蔭仕女圖”,作者利用玉的白色和紅色,巧妙的琢制成茂密的樹木,假山和石桌石凳,很有江南庭院的詩意。
清代玉器特征
清代玉器無論在品種數量和制造工藝上都形成了玉器史上的一個發展高峰期。形成了不同風格和技術特色的"南玉","北玉"制玉中心。
清代玉器品種和數量繁多,以陳設品和玉佩飾最為發達。
陳設品有按青銅器為祖型的仿古形式器皿及各種仁獸,瑞禽的造型,新增的品種有山水、花鳥玉山,浮雕圖畫式的玉屏等。
玉佩的品種更為豐富,成為各階層民俗事項和服飾廣泛佩戴使用的裝飾品和吉祥物。
此外兼有實用功能的各種玉器皿,文房用品數量和品種也較歷代多有增加。清代玉器在制作上以乾隆時代為分界線,前期治玉重視選料,由于開采條件改善,采集到的優質白玉、羊脂玉數量之多,超過歷史上任何時期。
材質的精美,為這一時期能產生許多珍寶性藝術品,提供了物質基礎。在工藝加工方面,琢工精巧,光工細膩。
乾隆時代的玉器皿的輪廓線都極規則,橫平豎直外緣及子口轉折嚴整挺拔。棱角多呈勁挺鋒銳狀。起凸的浮雕圖案邊緣,也處理成鋒利邊線,觀之剔透,觸之扎手。
在拋光工藝上也很講究,一般細光處看不見琢鏃的痕跡,細光能達到玻璃光亮度。
清代中期以后,玉器生產漸入衰落,不但規模減退,工藝制作上取巧偷工造成規格越益粗糙。
如所琢樹木花草枝梗,不再精到的琢出圓潤的,符合生態的形象,僅以兩面削琢的角形凸起代替;ɑ軋D案也不再細致地琢出枝葉穿插、花葉翻卷的形態,太多取平面的淺浮雕處理。
尤其是器皿輪廓線大多拖泥帶水,轉折含混。許多該作圓雕處理的玉陳設品、玉人、玉山,甚至小件玉佩、玉附的背面,也采取用工極少的粗處理方式。
清代玉器辨偽
清代玉器與現代仿品的鑒別是當前比較突出的問題。雖然清代玉器已有二三百年的歷史,但距今并不久遠。
因此玉器在現代風格、工藝技術、設備和材料等方面相對與現代仿品比較近似。另一方面,無論是出土或傳世的清代玉器,其本身所產生的各種變化也不很明顯,在現代高新技術迅速發展的今天,能夠比較容易地進行模仿制造。
仿制清代玉器不像仿制高古玉器那樣從風格、工藝和材料、光亮與質感、腐蝕與受沁、生坑或熟坑等等方面下功夫,清代玉器只需從風格工藝和熟舊效果上進行模仿,也就比較容易地做到以假亂真的程度。
在這種情況下,便給我們的鑒別與收藏造成了比較大的困難。
要從跟本上解決這個問題,只有從玉器的加工設備、工藝技巧、加工手段、機械效果和玉器的質感變化上,進行細致的技術分析和科學的論證,否則沒有其它更準確有效的手段解決目前出現的識偽難題。
當我們掌握了真偽玉器之間存在的差異、細微變化和不同的特征時,就可以準確地把現代仿品從清代玉器中分離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