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玉文化博大精深,玉器不僅是中華文明的重要載體,同時也是人類文明的藝術瑰寶。
一直以來,玉在中國人心目中象征著圣潔、高貴和美好,中華民族對玉的追求幾千年來從未停止,玉文化也因此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并深深地影響著中國人的思想觀念。
在玉器收藏領域,我們經常會聽到“一鐲二牌三把件”的說法,但是,這樣的說法到底有什么根據?這種玉器的排序究竟有無道理呢?各位且聽我慢慢道來。
其實“一鐲二牌三把件”的說法是玉文化領域的一種初級定義,主要針對現代玉器收藏領域的普通玩家?陀^地講,這種說法盡管不夠嚴謹,但還是有一定道理的。
我們知道,中國玉器的主流原材料是和田玉。由于和田玉具有瑩潔細膩、溫潤堅韌的優秀品質,因此幾千年來始終受到中國人的喜愛。
而優質和田玉料自古以來就彌足珍貴,甚至在中國古代,為了將品質出眾的和田玉區別于其他地方玉料,古人又將和田玉稱為“真玉”。
早在距今兩千多年的西漢時期,朝廷就曾專門頒布法令,規定諸侯王及貴族隨葬玉器中“真玉”的使用比例不得超過30%,大部分玉器應以其它地方玉料制作,否則屬于嚴重僭越行為,會受到嚴厲的處罰。
這一方面體現了中國封建帝制時代森嚴的等級制度,另一方面則說明很早以前和田玉就受到統治階級的高度重視和格外珍惜。
而“一鐲二牌三把件”的說法正是和田玉原料價值的一種體現。
因為無論是玉手鐲、玉牌還是玉把件,都對和田玉原料有著較高的要求。
如果玉石品質不高或原料體量不足以及玉料瑕疵過多,都不能用來制作上述玉器。
在優質和田玉料價格昂貴的今天,要想制作品質完美的玉手鐲、玉牌和玉把件,就意味著更高昂的制作成本,這也決定了上述玉器昂貴的價值,因此才有了“一鐲二牌三把件”的說法。
同時“一鐲二牌三把件”的排序,也是治玉工匠根據不同玉器對玉石原料的要求總結得出的。
由于玉手鐲通常光素無紋,因此成品手鐲的玉質優劣一目了然,稍微有一點點瑕疵都會非常明顯,這就決定了制作手鐲不僅玉石體量要有足夠的保證,同時對玉石品質更是有著較高的要求。
而玉牌同樣有著標準的固定規格,一般來說,玉牌最佳的比例為寬4厘米、長6厘米、厚1厘米,這就是俗稱的“461”標準玉牌。
而玉牌的這種標準比例古已有之,自從明代玉牌產生以來,智慧的古代工匠通過不斷的實踐摸索,總結出這樣規格的玉牌不僅外形美觀,而且大小適宜,既適合隨身佩戴又適宜手中把玩,同時也適合治玉工匠展開藝術創作,從此便推廣流傳開來。
明代治玉大師陸子剛所創著名的“子剛牌”就是這種規格。
所以標準的“461”玉牌對玉石原料要求很高。
首先,玉石原料要足夠大。切玉牌需要面積很大的玉,塊度小的即使切出玉牌,周邊廢料也是太多,反而造成浪費、提高了成本。
其次,玉石原料完整度要高。制作玉牌時玉料中綹裂、墨點、臟雜、棉絮等瑕疵都不能有,必須干干凈凈,即使內部有一點點瑕疵也無法遮掩。
最后,玉石原料玉質要優秀。由于標準玉牌規格固定、表面平整,因此玉質優劣非常明顯,所以制作時對玉石原料的色澤、玉質要求更高。
玉把件也是同樣的道理,由于玉把件對玉石原料的體量、玉質有一定要求,所以太小的玉石肯定作不了“把件”。
顧名思義,玉把件就是在手中把玩的玉器,其大小以成年人的手掌一把握滿為好,太小或太大都不合適,因此對玉料要求也較為嚴格。
中國治玉工匠自古以來就以巧奪天工而著稱,一塊看似不起眼的和田玉料,在能工巧匠手中會脫胎換骨般地成為美輪美奐的藝術珍品。
比如一塊帶有明顯瑕疵的玉石原料,玉雕工匠可以通過修整、避讓的方法將玉料的瑕疵清除。甚至更有鬼斧神工的玉雕大師,獨具匠心地使用“巧作”的方式,將玉料的瑕疵巧妙地利用到藝術創作中去,使玉石原本的缺陷成為整個玉器的點晴之筆,從而起到化腐朽為神奇的藝術效果。
以上就是現代玉器收藏中“一鐲二牌三把件”說法的來歷。
事實上,在傳統玉器收藏領域,根據古代玉器的貴重程度對玉器的排序要更為復雜,其順序大致為:器皿、山子、擺件、鐲子、牌子、把件、掛件、珠子。
形成這個順序主要是從玉器的文化價值和原料價值兩個方面來衡量,而這樣的排序對玉器的基本價值有著更為精準的定位。
正如我們前面所說,“一鐲二牌三把件”的說法是現代玉器收藏中的初級定義,而博大精深的中國玉器僅用玉石原料價值卻是遠遠不能夠代表的。
中國玉器除了商品價值之外,更珍貴的是其中蘊含的深厚內涵。玉器不僅代表著彌足珍貴的玉石資源,同時還反映出中國文化的厚重底蘊。
中國玉器之所以能歷久彌新、千古不朽,也正源于中國玉文化在每個中國人情感基因中那難以逾越和無可替代的的重要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