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2 鳳鳥紋
劍珌是安裝在劍鞘尾端的飾品,《說文》:“珌,佩刀下飾品,天子以玉!逼湓煨突緸樘菪位蚪铺菪,頂端一般帶有一或三個孔用來穿系劍鞘。戰漢時期上層流行以玉作劍飾,稱“玉具劍”,以象征身份等級,用玉制成的劍飾則稱為“玉劍具”,一套完整的玉劍具由劍首、劍格、劍璏、劍珌四部分組成。

圖1 螭龍紋
這件玉劍珌2012年出土于江蘇徐州白云山漢墓M12,劍珌長6.8、寬2.9、厚2.1厘米,白玉質地,帶有黑色“水銀沁”,表面采用浮雕、鏤雕技法,琢制出裝飾圖案,頂部有一銎槽用以裝配使用。劍珌一面為螭龍紋(圖1),螭龍身軀蟠曲成“S”狀,昂首上揚,前足登踏祥云,尾部出廓。另一面為鳳鳥紋(圖2),鳳鳥頭部有殘缺,尾部彎轉,鳳身扭曲近似仰躺。螭龍與鳳鳥周圍皆有云氣環繞,以示騰云駕霧之意。據發掘簡報介紹墓葬M12的年代為西漢早期。
螭龍與鳳鳥在漢代具有一定象征之意,《漢書·司馬相如傳上》載:“蛟龍赤螭!鳖亷煿抛ⅲ骸拔姆f曰:‘龍子為螭!瘡堃驹唬骸囿,雌龍也!绱驹唬骸,山神也!兵P凰被譽為能“通天祉、應地靈,律五音、覽九德”(《韓詩外傳集釋·卷八》)。
在作為玉器裝飾時,螭紋在玉劍具上較為多見,以增佩劍威嚴之氣。鳳鳥形象多表現在漢代佩玉中的裝飾圖案如玉觿、玉韘等佩,鳳鳥在玉劍具上以獨立造型出現則較為罕見,徐州北洞山漢墓中曾出土一件玉劍珌,雕琢有五只螭龍及一鳳鳥,鳳鳥僅一鳥首出現。這件玉劍珌上出現獨立的螭鳳組合造型,不僅既具有裝飾之意,也可能表達了古人陰陽和諧的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