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件,作為時代的產物,凝縮著一個時代的審美意趣和社會風尚。玉雕,一種尤其具有文化內涵的物件,更能反映出人們所思所想的變化。
在經歷了多年的發展,隨著社會需求、創作人及消費者的審美取向的變化,也發生了巨大的改變,表現在題材、工藝、創作手法等,最簡單直白的,則體現在命名中。
八九十年代:對繁榮昌盛,平安吉祥的期盼
改革開放初期,人們對未來充滿了希望,解決溫飽是當時社會的主要問題,社會亟需發展,人們向往著物質豐腴、社會繁榮昌盛。這一時期的玉雕作品的命名也體現出這樣的特點。
最典型的就是現存于北京中國工藝美術館的翡翠四大國寶,分別是《含香聚瑞》、《群芳攬勝》、《岱岳奇觀》、《四海歡騰》,表現出祖國山河繁榮富強,熱鬧喜慶的場面。
此外,自古以來“玉必有意,意必吉祥”在這一時段也表現的很突出,寄托著人們對于健康、財富、家族興旺、功名利祿等的希望。例如“太平有象”、“一鳴驚人”、“福壽如意”、“平安無事”、“大展宏圖”、“馬上封侯”、“加官進爵”等等。
二十一世紀初:物質重要,精神同樣不可棄
這一時期,國內經濟快速發展,整個社會進入忙碌狀態,創造富裕的物質生活,仍然是這一時期的主旋律,加上消費的主力人群以五六十年代的群體為主,因此,吉祥如意類的命名仍然是玉雕作品的主要方向,并且出現了很多諧音寓意的命名,比如樹葉命名為 “金枝玉葉”,老鼠與銅錢命名為“數錢”等等。
與此同時,在高強度的社會壓力下,對精神生活的追求也逐漸興起;B魚蟲、山林水澗題材的作品越來越多,與此匹配的命名也文人詩意化,如“高山仰止”、“樂山樂水”、“赤壁泛舟”、“馬放南山”、“江上漁者”、“曲水流觴”等等。
也有根據作品內容直接引用古人書畫或者詩詞命名的,如“秋山行旅圖”、“獨釣寒江雪”、“楓橋夜泊”、“松蔭會琴”等。
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文化變得更加多元。如今,追求信仰、個性表達成為社會主要的風尚。2010年以后,玉雕界也頗為熱鬧。各種文化的交流愈演愈烈,玉雕圈原來的各種流派、地域風格邊界逐漸弱化。
創作人員多樣化,即有來自傳統學徒方式的,也有來自學院經過系統美學教育的。在這樣的背景下,玉雕產品的風格也多元化,命名自然隨著作品以及創作人員的綜合素質和文學修養而差異巨大。
傳統的玉雕已經逐漸融入了當代人的理解,不論在題材和創作上,在命名上也表現出很大的變化,這既體現了創作者的思想,也是消費者審美變化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