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1 和田羊脂玉圓形玉佩
圖1所示這件和田羊脂玉圓形玉佩,直徑6、厚0.5厘米,重約25克。玉佩呈圓片狀,外郭呈不等距波浪式或鈍齒狀,居中圖案紋飾為一鏤空透雕的法輪,法輪健碩莊嚴,其周分布八種鏤空透雕寶物。玉佩做工精良,鏤雕與線刻并用,正背兩面圖案紋飾一致;具清乾隆朝蘇作風格,小巧精致,靈動飄逸。此件玉佩,采用新疆和田羊脂玉以鏤空雙面透雕制成,材質名貴,質地細膩潤澤、白若豬膏羊脂,做工精巧,撫之令人愛不釋手。

圖2 道教八寶線圖
玉佩鏤空雙面透雕,即兩面都雕刻的透空雕。兩面圖案各成一景,類似聞名天下的姑蘇“雙面繡”,尤似雙面鏤空木雕,如:條案檔板、門窗板、隔扇等。此類工藝淵源久遠,但傳承至明清時期愈加盛行。如此兩面都可以看的透雕,一般有兩類:一類是正反圖案紋飾相同,只是一正一反而已;另一類是正反圖案紋飾相異。但不論哪種雕刻方式,都體現出玉雕匠人非凡的智慧和技巧,收藏欣賞價值不言而喻。
起初,筆者以為道教八寶,即道教之暗八仙(圖2)。隨著日久月深,心中漸生疑惑:若為道教八寶,奈何以佛教法輪為中心?經查閱及圖飾辨別后才恍然大悟,原來此八寶并非彼八寶,此乃佛教中的八種寶物。
佛教自西漢開始傳入中國,在歷史的演變中與華夏不同地域的傳統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不同的流派與分支,其影響卓著者,如:南傳佛教、漢傳佛教、藏傳佛教等。而中國玉雕藝術的發展與佛教題材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但所選題材大多系漢傳佛教之諸佛陀、菩薩、羅漢等,鮮有藏傳佛教風格之題材,尤其在同一玉件上匯聚佛教八寶之物甚少,是故此玉佩堪稱佛教題材經典。
佛教八寶,又稱八瑞相、八吉祥。分別是寶傘、金魚、寶瓶、蓮花、白海螺、吉祥結、勝利幢、金輪。它更是藏傳佛教中八種表示吉慶祥瑞之物,在寺院、法物、法器、佛塔和藏、蒙民居、服裝及繪畫作品中,多以此八種圖案為紋飾,用以象征吉祥、幸福、圓滿。
寶傘,古印度貴族、皇室成員出行時,以傘蔽日,后演化為儀仗器具,寓意為至上權威。佛教象征遮蔽魔障,守護佛法及佛陀教誨的權威,亦喻佛法運轉、傳播、張弛自如,貫通無礙。
金魚,魚行水中,暢通無礙。佛教以其喻示超越世間、自由豁達,得解脫的修行者。又象征著復蘇、永生、無限生機、自由自在之意。
寶瓶,藏傳佛教寺院中的瓶內裝凈水(甘露)和寶石,瓶中插有孔雀翎或如意樹。既象征著吉祥、清凈和財運,又喻俱寶無漏、福智圓滿、永生不死,佛法深厚堅強,聚福智圓滿充足,如寶瓶般無散無漏。
蓮花,出污泥而不染,至清至純。藏傳佛教認為蓮花象征著最終的目標,即修成正果。曉喻佛法圣潔,如蓮之清新芳蕙,似沁脾馨香,引導眾生脫離污垢濁地。
白海螺,佛經載,釋迦牟尼說法時聲震四方,如海螺之音。故今法會之際常吹鳴海螺。在西藏,以右旋白海螺最受尊崇,被視為名聲遠揚三千世界之象征,亦象征著達摩回蕩(樂曲十分動人)不息的聲音。佛事活動使用的樂器之一,又稱梵貝。如八吉祥組合成法螺之形,則象征佛法所傳之法音,妙音吉祥,響徹世間。
吉祥結,又稱盤長、無窮盤、幸運結。原初的意義象征愛情和獻身。佛教認為吉祥結還象征著如若跟隨佛陀,就有能力從生存的海洋中打撈起智慧珍珠和覺悟珍寶。喻佛法的強大生命力,如無窮盤結一樣延綿往還,長承久傳,無盡無休。
勝利幢,又稱白蓋,形容佛法如神圣的華蓋,遍覆三千大千世界,廣施慈悲,普惠眾生。佛教用幢寓意煩惱孽根得以解脫,覺悟得正果。藏傳佛教更用其比喻十一種煩惱對治力。
金輪,古印度時,輪是一種殺傷力強大的武器,后為佛教借用,象征佛法像輪子一樣旋轉不停,永不停息。指佛法具有傳之久遠的法力,輾轉相傳弘揚光大。
這八個圖案可以單獨成形,亦可組合成一個整體圖案,如組成瓶狀,這種吉祥圖案在藏語中稱為“達杰朋蘇”,意為吉祥八寶瓶。此件和田羊脂玉八寶圓形佩,整體圖案組合成圓狀,亦不知個中蘊藉或演繹多少殊勝美意。整體觀之,這件和田羊脂玉圓形玉佩,包漿老熟完美,玉質精光外溢,綜合工、料、造型、風格及表里老舊狀態判斷,當屬清代中期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