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雕其歷史可追溯到八十年代晚期,即從國外引進的新形雕刻藝術。到九十年代初陰雕技藝也更趨于成熟。所做的陰雕可以細若游絲,但是這些陰雕,僅僅只限于傳統圖案,到后來詩書畫印開始漸漸融入到玉雕藝術中,產生了許多文人情節濃重的玉雕作品。
陰雕其實是玉石雕刻的一種,又稱沉雕,內雕,背雕。和田玉陰雕以刀代筆,以玉為紙,用不同的刀法和力度,再結合反復的層次打磨,來體現中國畫的焦、濃、重、淡、清的墨分五色之技法。它是將雕刻材質表面刻入形成凹陷,使文字或圖案凹于鉤邊下比材質平面要低的一種雕刻手法。依賴熟練和準確的技法,使線條有起訖和頓挫、深淺的效果。
玉雕陰刻工藝講究柔、順等特點,需要雕刻者具有較高的書畫功底,特別是書法和白描技藝的藝術功底,常見的采用陰刻技法的有陰刻花鳥、動物人物等圖案題材的,更多的是陰刻書法字體的。相比圓雕、浮雕來說,陰雕的難度相對要大一些。
之所以說陰刻的難度大,因為其需要極其細膩的耐心與功力,并不是簡單地按照設計稿來雕刻就行,將平時所見的書畫字體濃縮在方寸大小的玉料上,還必須保證作品紋案、字體清晰明了。而且得從藝術美學上去構思雕刻的效果,既要有畫面感又得有行云流水般的神韻,比浮雕的工藝難度大很多。雕刻花鳥走獸題材時,為了保證刻畫的逼真形象的效果,需要雕刻者能夠運用自如地掌握好下刀的力度、深度以及角度。功力高深的陰刻作品雕出來給人一種書法繪畫般的真實感,完全想象不到這是用雕刻技法展現出來的。
陰刻玉雕必須一氣呵成,不能斷刀,不能露出接續的痕跡,不能重復修改。故而,下刀時要屏氣凝神,運刀要干凈利落。線條的走向與彎曲程度都會影響雕刻效果,稍微出點差錯就會影響整體效果,使作品大打折扣。另外陰雕對玉料也很有講究。只有玉質結構縝密細膩、料面平順、毛孔適中的玉料,才適合陰刻,否則下刀會出現暴口、崩裂。其次打磨一定要干凈,打磨程度要求肉眼達到無絲,只有其苛刻的要求才會有后期漂亮的陰雕效果。
玉雕的陰刻工藝可以用在圓雕、玉牌、爐瓶、山子等任何玉雕形制上,既可作為陽雕工藝的襯托點綴、相映成趣,也可獨立成章、單獨成器,更重要的是,陰刻玉雕更適合表達致廣大、盡精微的主題,表現出陽雕工藝很難傳遞的文化內涵和意境神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