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性是玉雕師生活和思維經驗在作品中的一種映射,或許源于一塊原料的天然形狀、一首古詩的字里行間,甚至是一縷煙、一杯茶。但僅僅抓住瞬間的靈感是不夠的,付諸實踐時仍需要精細的設計與踏實的工藝。是以,富有生活樂趣與個性閃光的玉雕雜件,才會令我們一見便覺心思靈巧、眼前一亮。
人的審美活動和藝術活動從實質上來講,無非也是一種“游戲”,美感就是從“游戲”中獲得發泄,達到精神的愉悅,從而產生的一種觀之得“趣”的意味。
對玉文化加以探索,不難發現其形式是美的,并摻有耐人尋味的“趣”意。如說玉雕雜件的風格特色為“小、巧、靈”,那就已隱含了趣味性。無論是六十年代倡導過的“空、飄、細”,現代的“小、巧、靈”及逐漸趨向“精、美、雅”的表現手法,均受到材料因素和時代精神的影響,鑄有時代的烙印。玉雕雜件以“工巧”為特色,不單指琢玉技能,也包括形式構造之巧妙、內容構思之情趣。從某種意義上說,形式就是一種藝術“語境”。玉雕的藝術形式和內容雖靜默無聲,卻難以掩蓋意匠所在和審美情趣。
人們所熟悉的傳說中人物形象,如濟公、劉海、彌陀等,都富有趣味性的情感刻畫,予人鮮明印象,更具藝術感染力。在動物的塑造上,同樣也注重神情之趣,如“旺財守業”、“相濡以沫”、“吉祥如意”、、金蟾、貔貅等,均借趣味性的刻畫來強調傳神,體現出藝術的審美娛樂功能。
形式上的“通變”和“生趣”,均以意象解讀生發,可謂是傳統玉雕的行進軌跡。其妙變無窮的趣味形式反映出玉雕師的才智和水平。形式上的“通變”包括題材的廣泛性、手法的多變性和風格的多樣化,是玉雕雜件的審美特色,而突出“匠人解讀之美”則是玉雕雜件善于發掘“自然之趣”來構成美的形式,并結合工藝與繪畫、工藝與雕刻,這種和諧統一便可妙趣橫生。
人們通過欣賞作品的形趣、情趣、意趣獲得精神上的滿足,這也就具有了審美娛樂功能。樂在工藝中,或寓教于游戲,彰顯人們的精神需要。玉雕中的趣味性也是對美的深度刻畫和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