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廣大玉友對于和田玉的定義已經不再陌生,由于廣義和田玉的定義,現在和田玉對產地已經不再有明確劃分,這也使得大量的青海玉料與俄羅斯白料都算得上是“和田玉”的范疇。目前檢測儀器和鑒定證書都不需要鑒別出這些“和田玉”的準確產地。
對于長年在和田玉收藏市場的收藏者來說,一塊正宗的新疆和田玉與俄料、青海料它們之間的價格區別還是巨大的,那么如何通過一些外部特征來區分新疆和田玉、俄羅斯料、青海料呢?
一、油潤度
1、和田玉
油性強,質地十分細膩,特別適合把玩,時間久了,玉變得更溫潤有光澤。
2、俄羅斯料
不柔和,由于粒度不一有些粗,顯得質地差,沒有很強油潤感。
3、青海料
顯得很干澀,質感不細膩,放在手里把玩很難盤活;野牛溝的礦料沒有格爾木青海料的水、透,反而是糯性也就是俗稱的膠質感極強,上等的野牛溝料有那種“白如羊脂 凝如羊脂”的感覺。
二、光澤度
1、和田玉
柔和細膩、質地溫潤,油脂光澤明顯,看著很柔和、很舒服、比較耐看、是鑒別和田玉真假的重要指標。
2、俄料
大部分一般的俄料的光澤偏向蠟狀光澤同樣也略帶瓷性,好一點的也可出現油脂光澤。
3、青海料
帶瓷性的光澤常見拋高光,外觀上給人一種 “賊光”,也就是光澤略帶瓷性。
三、看顏色
白色、青色、墨色、黃色為和田的四大色系;白色的顏色由白到青白,黃色由淡黃到深黃色(包含糖色),青色由淡青色到深青色,墨色由墨色到淡黑色。
1、和田玉
一般的和田玉中會泛青,白度很好的和田玉會在白中泛黃,不過這種很淡的黃色調與俄料的醬色有些區別,和田玉的有點像肥羊的那些脂肪中透出的那種黃色調;和田料溫潤舒服不耀眼不生硬。
2、俄料
俄料多呈白色、灰白色、奶白色、少量的以白色為基色,拋光會出現泛灰黃色。糖白玉的色調,從其切割的斷面,我們發現它由外向內,則有幾層顏色變化,最外層是渾濁的米泔水似的灰白色,內含深糖色蜘蛛點狀;第二層是深褐糖色,第三層是淺褐糖色,這樣一直過渡到純白色。這種天然的玉色漸變形成俄羅斯糖玉的典型特征,非常獨特。
部分俄料中白里透著很淡的粉紅色,還有大部分帶了淡黃色,是醬色,這種淡黃色與和田玉中的糖色有小小區別;而且俄料整體色調偏冷、偏僵。
俄料顏色豐富,而且往往多種顏色分布在同一塊軟玉之內,青、白、褐、綠等顏色在俄料中都有存在。
俄料和田玉的白度要比新疆和田玉的白度更加好些,可卻是很干澀的白色,不夠潤滑細膩。它和和田籽料最大的區別在于,白度、色澤、溫潤度都夠,唯獨缺乏細膩的程度,也就是我們平時說的精光內斂的感覺。
3、青海料
青海料大部分呈現的是白底或淺灰底,白中帶灰,有的顯出干白,感覺不清爽,不太舒服,顏色特征比和田玉更為豐富,如青海軟玉中的翠綠色、灰紫色品種在傳統和田玉品中都是罕見的。
四、看透明度
1、和田玉:透明度為不透明度、微透明。
2、俄料:透明度多數較差,大多不是很透明,與和田料接近。
3、青海料:透明度比較高,其中透明度比和田玉高、有水潤感,這是由于硅灰石造成的,軟玉中硅灰石的質量分數越高,透明度就越好;青海料中時常呈現自身獨有的白色透明的“筋”。
五、看結構
強光電筒觀察和田玉內部,顏色均勻,能看到絮狀結構。
1、和田料
典型的毛氈狀結構,比較均勻密集,也比較細小,所以質感很好。外觀質地細膩,油性強,油脂光澤,好的料無瓷性,顆粒感弱。
2、俄料
密度相對較小、結構比較粗大,顆粒感強、雖然內部也以纖維狀的交織結構為主,充滿了明顯的團狀云絮狀紋理,還夾雜有冰點蟹爪紋多為團塊狀(即米粥狀)、晶體之間界限清晰(有花斑,粥糊,冰點狀感覺),部分料目視無結構;俄料的韌性(抗破裂、崩缺的屬性)相對于新疆和田玉籽料而言是偏低的。
3、青海料
顆粒狀結構為主,顆粒中大,顆粒狀結構分布均勻,所以相對較透,不具有云絮狀的交織結構,里面往往會有孤立的大顆粒白棉。野牛溝礦料的質地更接近頂級籽料 多數野牛溝礦料強光下基本無結構!
六、看硬度
和田玉摩氏硬度在6.5~6.9
俄羅斯玉摩氏硬度在5.2~5.4
青海玉摩氏硬度在5.5~6.0
從數字上也能看出誰最“強”,而且和田玉用刀劃過后不會留下痕跡,會有留痕多是玻璃等仿冒;青海白料的細密度和滋潤感都明顯不如新疆和田玉,經把玩后還會呈現出略微偏灰暗的缺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