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為何物?古人云:“石之美者”。中國的玉文化源遠流長,從新石器時代至今,在近8000年歷史的長河中,它的發展伴隨著我們民族的生息繁衍和文明進步而經歷了漫長的歲月。在古代,我們的祖先崇玉尚玉,對玉的鐘愛已經達到了五體投地的程度。無論是祭祀神靈,還是顯示權力;無論是推動生產,還是裝點生活,玉在人們的心目中有著至高無上的地位。它幾乎成為一種信仰,一種崇拜。與中國的青銅文化和瓷文化相比,玉文化的歷史更加悠久,可以和石文化、陶文化、骨文化相媲美。它不僅是中國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是最具特色的一支奇葩。
中國人用玉,最早可以追溯到遠古時期,迄今所知距今六十萬年的“北京人”,從居住地二公里以外的花崗巖坡地上找到水晶以制造工具。這就是我國玉器的最初萌芽。從它誕生之時即與石器共存,其功能也與石器一致。在先民眼里,玉器與石器似乎沒有什么區別。這就是我們過去說過的玉、石俱在,玉、石不分的現象。人類經歷了數十萬年的玉石并存、玉石不分的歷史時期之后,對兩者的差別慢慢地有了新的認識。至距今八千年的原始社會后期,出現了裝飾精美的玉器。
從廣義上講,玉也是石,是石材中的一種。它們之間的不同就在于一個字,玉比石“美”。為了將玉和石區分開來,古人規定了種種條件,即古籍中所稱的“德”,有“十一德”之說、”九德”之說、“七備”之說。到東漢時,許慎在《說文解字》中歸納為“五備”,概括起來可以解釋為:必須是天然開成,具有一定的比重;必須是質地堅韌,具有一定的硬度;必須是光澤瑩潤,具有一定的透明度或不透明;必須色彩絢麗,具有漂亮的單純顏色;必須是音色悠揚,具有發聲的物理特性。上述止個條件,是古人對什么是玉所下的最科學、最完整的定義。
人們今天所知的古玉,就材料而言大體可分為三大種類。
第一類是“東方玉“,是一種蛇紋石和透閃石共生的礦物,硬度在4.5度至5.5度之間。常見的有各種岫巖玉和南陽玉等。從新石器時代到商代中期的古玉,大都使用此類材料。
第二類是“西方玉”,俗稱“軟玉”,是一種透閃石與陽起石混合的礦物,硬度在5.5度至6.5度之間,主要指的是新疆盛產的和田玉及相類似的玉石。此種材料,從商代晚期開始直到明清時期,逐漸成為中國玉的代表和主流。
第三類是“南方玉”,俗稱“硬玉”,是一種鈉鋁硅酸鹽的混合礦物,硬度在6.5度至7度之間,指的就是人們常說的“翡翠”。此種材料產于緬甸北部地區,從清代初期開始大量進入中國。
以上三大類,構成了中國玉石材料的主體,在中國玉器發展史上占有主導地位。
俗話說:“玉不琢不成器”,一塊塊璞玉毛料,不管出于何種用意、何種用途,只有經過設計構思,碾磨雕琢,才能成為實用品或藝術品,才能具有生命力。中國玉器發展史,實際上就是中國玉雕藝術的發展史。因此,未經雕琢的玉石是不能稱作玉器的。古玉之所以名貴,主要在于它的藝術價值。春秋時,楚人卞和在山中得一璞玉(玉石),獻給厲王,說是石頭,以欺君之罪斷其左足。之后,獻給武王,又說是石頭,斷其右足。待文王繼位時才得以剖開,發現果然是一好玉,隨后加工成“和氏壁”。
“五城之都,僅可一觀”,成為價值連城的無價之寶!昂褪媳凇笔侵袊衿靼l展史上最著名的典故。近代人劉大同在《古玉辨》中稱,“古玉有四異:一具天然之九色,較他物特多;二經人工之雕琢,較他物特精;三受地氣之醞釀,較他物特潤;四納各色之沁入,較他物特艷;其品格非同尋常,焉得不貴”。此番議論,把古玉的名貴之處表達得淋漓盡致。
古人云:“君子無故,玉不去身!睆墓胖两,中國人愛玉,以玉比德,以玉養德,不只是因為它外在的美,而是因為透過它的鉆研之美閃爍出一種深刻的內涵。玉作為自然界中一種硅酸鹽無機物,自身并無什么功力,更沒有什么神通。但經過人工的碾磨雕琢和大地的經久淬煉,它那種堅韌、剛毅、純潔、樸實、高雅、稚拙、靈透、溫潤自然屬性便充分地顯現出來,并對人類產生巨大的影響,這種影響歸結到一點就是玉的品格。在歷史的長河中,人們世世代代在思考、在感悟,并用玉的品格不斷地凈化心靈,校正人生,使玉的品格人格化,逐漸形成了中國玉文化的一種傳統美德——玉德。玉德是玉文化的精髓,是區別于其他文化的重要標志。
傳統文化中,在孔子儒家思想的影響下,玉德被歸結為仁、義、禮、智、信“五德”,表現在政治、經濟、思想、文化、宗教、信仰等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拔宓隆笔蔷拥幕砗痛,“君子以玉比德”,就是從這五個方面衡量和規范自己的行為的。用現在的眼光看,盡管其中帶有封建色彩和非科學的內容,如供玉能祈福,佩玉能避邪,食玉能長生,塞玉能防腐等等,但都是不同歷史條件下的產物。其主流是人們講仁德、講道義、講禮儀、講學智、講信譽,這就是傳統文化中玉德的本質和真諦。
文章錄入:王婷 責任編輯:王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