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實在是令人著迷。
每一個藏品都是一個玩物,充滿著趣味性,能激發出一個人的占有欲和炫耀欲,又能體現出一個人的財富、權利和文化,所以,無論是古人還是今人,都沉迷此道。
在唐以前,收藏只屬于皇帝和貴族,直到宋朝,收藏才開始走向民間。
并且宋朝的文人認為收藏對于經國理政、研究學術和歷史都具有重要意義。
于是,收藏也開始從單純的愛好上升到文化層面。
當然,在國家收藏中,我們很容易感受到撲面而來的文化氣息。
比如每到一個新城市,我們最該去的地方就是博物館,看到一件件文物,其身上有著歷史的烙印,在其漫長的生命的年輪上印記著榮辱、貴賤、褒貶、甘苦,我們早已不把他們看作一個簡簡單單的器物,且心存敬畏。
但是到了個人收藏,固然物還是那個物,但因為持有者的變化,這件藏品可能就有點變了味兒。
米芾曾說,收藏有兩種人,一種是好事者,一種是鑒賞家。他要是來了現代,他就會知道還有第三種,獲利者。
其實收藏難免就要和錢掛鉤,但是為了錢去搞收藏,卻讓人感到俗氣,讓文化被迫流失,因為藏品在他們眼里就是一件商品,文化反倒成了噱頭,從而開始本末倒置。
作為一位和田玉愛好者和收藏家,我們應該怎樣看待這些和田美玉的收藏意義呢?我們又怎樣在藏玉中自處?
和田玉,是中國的國玉,文化最好的有形的載體之一,遭山川洗禮,歷經滄桑,百般輪回,兜兜轉轉,成為我們把玩于手,佩戴于身,銘記于心,一個最好的收藏品,也因為和錢掛鉤,讓其上有了濁氣,招致部分的的反感與錯誤認知。
不得不承認,“物欲”是藏玉最大的敵人。
藏玉,它從始至終就不該是一種投機行為,也不應以金錢為目的,而是應當把它當作一個興趣愛好,一個心靈的寄托,一個生活中不可割舍的一部分。
我們藏玉應為天下藏,為千秋萬代藏,而不為私欲藏;我們藏玉是為了發掘出玉中獨有的藝術價值,并分享給更多的人,讓歷史得以再現,讓文化得以傳承。
人生只有百年,但是藏的玉卻可以不朽,它可以作為文化代代流傳。
或許,我們不能改變別人的收藏觀念,但是,我們可以讓自己為了文化,為了文明而藏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