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西周玉器,自然繞不開關于鑒別的話題。目前還沒有精確的科學儀器可以全部完成這個鑒別工作,主要依靠人的目鑒和經驗。西周距今已有兩千七百多年。我們有幸能夠看見的西周玉器大都是后世出土,由于在地下埋藏受到溫度、濕度、土蝕、水蝕以及多種化學元素的相互作用、存放環境的影響,所以玉是會發生變化的。西周玉器歷時悠久,史跡紛繁,一定會具備古玉的特征,所以在鑒別上首先要分清是不是真古玉,然后再看是不是屬于西周時期的玉器。我們認為,既然是古玉,必有古玉的特征,有特征就會表現出來,俗話說“掛相”,這些“相”也就是古玉能夠被證明的“身份證”。
證據一:綹裂
綹,《現代漢語詞典》解釋為:“線、麻、頭發、胡須等細絲狀的東西許多根順著聚在一起叫一綹”。裂:“破而分開”。綹裂在古玉上是常見的現象,一般古玉上的綹裂是一種細細的裂痕,從玉的表面向內部延伸。表面的痕跡呈無規則的細絲狀,長短不一,部位不定,可以看得見,但是用手觸摸一般感覺不出來。綹裂痕是以一種片狀斜斜地向內部展開,越靠里面越細微隱約,有深有淺,隨機自然。因為受沁的關系,以綹裂痕為界,兩邊的玉色深淺一般不會相同。有的好玉內部結構異?b密,難以受沁,也可能不出現綹裂。但多數古玉會有一條或多條綹裂,甚至還有綹裂繁多的,俗稱“冰裂紋”,反而多姿多彩。如果綹裂痕與古玉上的琢刻紋飾互相交叉,那么古玉顯現給我們的必然是“先工后沁”。也就是說,玉的琢刻紋飾產生在先,這以后才慢慢出現綹裂痕。所以我們看到的應該是綹裂痕覆蓋了琢刻紋飾,而且是自然的連續過渡的形態。反之,如果琢紋破壞了綹裂痕的連續性,那么這琢紋便是新工了。
證據二:蝕坑
蝕,《現代漢語詞典》解釋為:“損失;損傷;虧耗”?樱骸巴菹氯サ牡胤健。古玉長期埋藏在地下,其表面會受沁蝕,形成許多大小不一的蝕坑或凹陷。微小的要用放大鏡,大一些的肉眼明顯可見。這些大小不一的蝕坑或凹陷,數量或多或少,在玉器表面完全呈無規則自然分布的狀態,給人以明顯的歷史痕跡感。有的蝕坑較深,形成小孔洞。這種小孔洞總是口小腹大,用放大鏡觀察,可以看到洞內有經過化學變化而形成的結晶體等微小異物。在這些沁蝕較深的孔洞表面附近,一般會帶有程度不同的鈣化白斑,嚴重的甚至出現粉末。同時我們注意到,多數的古玉在被沁蝕程度比較輕的地方,仍然是可以感受到光澤的。
證據三、沁色
沁,《現代漢語詞典》解釋為:“滲入或透出”。色:“顏色”。所謂沁色是指玉器上的次生色,出土古玉幾乎都帶有沁色。因為古玉長久埋藏在地下,受土壤、地溫、地濕、坑內物質等的影響(有人認為主要是土質的酸化作用),玉器本身結構水散失,孔隙變大,土壤中的各類雜質慢慢由表及里滲入玉器內部,從而產生多種的沁色。例如有黃色土沁、黑色水銀沁、綠色銅沁、白色水沁、紅色朱砂沁等。其形態也是多樣的,例如相似于霧團、飯糝、花樣、冰裂等等。古玉沁色有一器一種沁的也有一器多種沁的,變化豐富,無規則分布,層次明顯,過渡自然。沁色一般會滲入玉器的薄弱部分,或沿著自然解理及裂隙擴大滲透,嚴重的可深入肌理,甚至遍及全器。一般古玉在干坑、水坑受沁較慢較少,而玉質差一些的,或在濕坑、爛坑的,受沁較快較重。當玉質異?b密及存放環境干燥的情況下也可能少有沁色。沁色不光是指顏色,還應包括沁、蝕共存的現象?梢姷那吲c蝕均低于古玉表層而顯現不同程度的凹陷。有的受沁紋理會從凹陷處向玉的內部滲入,仔細觀察就像根根細微的毛發自由地朝四下伸展,俗稱“牛毛紋”。
有時可以見到古玉被沁蝕而有局部或整體呈現“雞骨白”的情況,嚴重時會出現表面粗糙、疏松、孔洞,甚至粉化。這種現象俗稱“鈣化”。鈣化部分白色不透明,自然過渡的邊緣則逐漸通透,還可能同時存在著露出古玉本色的地方,俗稱“開天窗”。古玉去掉表面的污垢以后,其沁色仍舊干凈光滑且有光澤,絕不應該總是黑黢黢、臟兮兮的模樣。經過相當時間的盤摩,古玉的沁色會擴散,顏色會發生變化,內里的沁色會顯現出來,一些鈣化部分的玉性會慢慢還原,古玉的色澤會漸漸恢復,古玉也會變得愈加溫潤、通透、顏色艷麗、精光內蘊。
綹裂、蝕坑、沁色是古玉身上最重要的歷史痕跡,經過千百年的生成,令贗仿品無法企及。如果經過仔細研判,具備以上真實特征,就可以斷定為真古玉。
在確定是真古玉的基礎上,我們可以進一步依據文物標型學,主要參照科學發掘出土的西周玉器為標準,重點從玉器的形制、紋飾、刀工三個方面來比對考慮是否屬于西周玉器。
形制
從目前經考古發掘的西周玉器形制來看,大體可以分為禮瑞用玉、服飾用玉、喪葬用玉三大類。
禮瑞用玉:最重要的是大型的玉圭、玉刀、玉璋,還包括:較大型的玉琮、玉璧、玉璜、玉戚、玉鉞、玉戈。
服飾用玉:首推組玉佩,精美絕倫的大型組玉佩為西周首創。
葬用玉:最重要的是西周首創的玉覆面,這是綴于“幎目”織物上的組合玉飾,用來覆蓋逝者的臉部。喪葬用玉還包括:玉琀、玉握、棺飾用玉、祭祀玉等。
紋飾
具代表性的西周玉器紋飾主要有:鳳紋,龍紋、龍鳳紋、人紋、人龍紋、人鳳紋、獸面紋等神話類,牛、羊、豬、馬、鹿、狗、虎、熊、魚、鳥、蟬、蠶等動物類,以及卷云紋、逗號式紋、鱗紋、虺紋、渦紋、馬蹄形紋、“兒”形紋等圖案類。
在眾多西周鳳紋玉器中,目前我們可以見到的最精美的作品有兩件,這就是山東省德州市文化局收藏的一件“玉鳳鳥紋刀”,和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的一件“玉龍鳳紋柄形器”。
刀工
刀工是俗稱,其實玉器紋飾的制作主要是用砣具結合解玉砂進行琢磨而成,當然還要包括進一步的精細加工和拋光等等。
西周早期玉器刀工明顯帶有殷商玉器刀工的影響痕跡,例如:除常見的寬、窄、細陰線以外,殷商時期較多地使用雙勾陰線,即由平行的兩條細陰線相夾而凸顯出中間的陽線來,俗稱“雙陰擠陽”。雙勾陰線的技法在西周早期的玉器紋飾中時有所見。殷商中后期還出現一種刀工新技法,這是在雙勾陰線的基礎上,利用刀面與玉件加工面擺為傾斜的角度,將其中一條紋線展開,從而琢出一條勾型陰線,勾的一邊為豎直面,另一邊為較寬的傾斜面,從而把雙勾陰線發展成新型的“勾撤線”。
西周不僅全面繼承了殷商時期 “勾撤線”的傳統技法,并且進一步將它發揚光大,徹底克服了商代“勾撤線”大多“勾不深,撤不斜”且帶弧度的現象。玉人將兩條陰線中的一條作成窄線,又細又深,另一條為寬線,作成彎勾形,勾的一邊是直岸,相連接的另一邊是又寬深又平直的大斜面,名為“撤”,俗稱“一面坡”,使寬窄兩陰線相夾擠出陽紋。雖然西周玉器紋飾多數是在片狀玉料的平面上琢制而成,由于采用“勾撤一面坡”技法,琢出的線形,寬窄對比,呈現出立體淺浮雕式強烈的圖案裝飾藝術效果,大大優化了線條的形式美感,圖像栩栩如生!肮闯芬幻嫫隆彪p陰線,是西周時期琢制玉器紋飾最具代表性、最有表現力的典型刀法。
商代刀工一般采取線條率直,銜接拐彎處經常做成接近九十度甚或小于九十度的尖角形式,質堅古樸,剛勁有力,俗稱“折鐵線”。西周玉人大膽將其改良,去尖角,修曲線,進而大量地使用各式長弧型線條,“特別注重曲線的琢磨,著力營造曲線的審美感”,同時再結合“勾撤一面坡”雙陰線技法,使窄陰線、細陽線和寬撤線如影隨形,相得益彰,由商代樸拙凝滯的線條變得婉轉流暢,優美而富有韻律,從而開創了中華玉文化史上的“美雕時代”。由于主要使用砣具來琢制玉器紋飾,所以陰線的中間部分會顯得寬、深、圓,而在陰線的端頭出刀部分則呈現尖細形態。
西周玉器紋飾中大量利用弧型陰線,由于是用砣具琢磨出一節節的小線段組接而成曲線,所以在拐彎的邊緣上經常會見到歧出的很細小的“毛刺”現象。同是陰刻紋線,西周時期已經能夠將其做到細若游絲,優美飄逸。以更加傾斜的角度,琢磨去掉紋線一側比較寬大范圍的地子,從而顯露出主紋線,俗稱“隱起”,這也是一種常見的刀工技法。鏤空技術已經開始廣泛地應用,而逗號式鏤空是西周典型的紋飾特征。圓雕作品也能夠作到神采奕奕,拋光上乘。
西周玉器中利用不規則片狀玉料產出的作品相當多,這是西周玉人為了節省寶貴的玉資源而依料敷形。西周片狀玉雕動物著重其外形輪廓線的琢磨刻畫,也有的做成剪影式效果,仍然能夠將各種動物形態的瞬間神韻,惟妙惟肖地表現出來。其中最具特色的是玉鹿,簡潔逼真,矯健俊美,神形兼備。
西周玉器的質地與神韻
西周時期對玉的概念應該是比較寬泛的,除了透閃石-陽起石軟玉外,還包括蛇紋石、綠松石等。當然我們重點關注的是產于新疆的和田玉。
僅從科學發掘的陜西省張家坡西周貴族井叔家族墓、陜西省扶風強家M1西周貴族墓、河南省三門峽虢國君主墓和山西省曲沃晉侯墓等這些高等級西周墓葬來看,出土的西周玉器,尤其是墓主人身上的玉佩飾,絕大部分材質上乘,作工精良,其中新疆和田玉占有相當大的比例。這給我們提供了一個視點,即“好工配好料”,玉料和玉工是相輔相成的。西周玉器為什么能夠精彩絕倫?首要條件是有縝密的和田美玉作承載體,玉人的天才功力始得以在這個舞臺上淋漓盡致地發揮出來。西周玉器之紋飾線條,如此的精致細膩,婉轉流暢,瀟灑飄逸,富有韻律,非西周玉人之力作不見如此鬼斧神工,非新疆和田玉料之縝密不能承載如此纖巧玲瓏。玉器愈精美,等級愈高,其玉料的質地也一定愈好,反之亦然。
有人辨識好東西可以憑氣場,靠第六感官,好像有點玄乎。但是我們相信,好東西確是有神韻的,西周玉器也是這樣。你體會到了嗎?正可謂,形可摹,韻可品,神不可追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