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 蒙兀兒帝國碧玉金絲盤
17世紀,蒙兀兒帝國處于強盛期,疆域橫跨今日的印度和巴基斯坦地區,并達阿富汗東端。當時的蒙兀兒帝王,承襲了帖木兒帝王愛好玉器的傳統,加上印度地區原有的雕琢精湛技藝,使蒙兀兒帝國的玉雕藝術迅速發展起來。

圖2 蒙兀兒帝國玉帶鑲嵌圓腹大罐

圖4 蒙兀兒帝國玉帶鑲嵌短劍柄

圖3 蒙兀兒帝國玉古蘭經架

圖7 蒙兀兒帝國玉嵌玉花八角形盒

圖8 蒙兀兒帝國雙柄蓋罐

圖9 蒙兀兒帝國玉瓜瓣杯

圖10 蒙兀兒帝國嵌紅、綠寶石白玉盤

圖5 蒙兀兒帝國玉蓋罐

圖6 蒙兀兒帝國玉葉形盒
蒙兀兒玉雕最主要的成就是成功融合了多元的藝術元素,創造出精巧雅致又生機盎然的作品,這得益于當時歐洲、波斯等地的工匠參與到了蒙兀兒帝國的宮廷藝術創作中。其玉器造型與紋飾的主題多取材于自然界的花葉、瓜果、獸首等,以多層次的淺浮雕技法為主,也流行使用鑲嵌金屬絲與各色寶石技術,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清代的乾隆皇帝熱衷于搜羅來自北印度的雕有花葉紋的精美玉器,即典型的蒙兀兒風格作品。由于皇帝的愛好,新疆成為中亞、南亞和西亞的貨品集散地,回部領袖和清廷駐疆大臣從新疆重金收購玉器,再運到京城呈貢給皇帝。而在現存的伊斯蘭玉器中,以典型的蒙兀兒風格玉器的數量為最多。
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有一定數量的蒙兀兒帝國玉器。本期,讓我們來看看都有哪些代表作品。
圖1,蒙兀兒帝國碧玉金絲盤。淺碧綠色玉,局部呈大片淺褐色。琢作橢圓形盤,盤心雕一平展的蓮花,蓮瓣尖且參差密集,花心鑲嵌繞以金絲的紅玻璃一粒。盤面及盤底沿周邊琢花葉紋一圈,均以帶莖葉之大花束規整地分布于器表,再穿插填飾以小花束。盤面沿邊還嵌以金絲與紅玻璃,呈現伊斯蘭玉器特有之對稱、華麗的裝飾趣味。在盤面空白無紋之處,加琢了乾隆御制詩五十四字,以及“乾隆乙未孟春御題”與“比德”“朗潤”二方璽文。經核查該詩,作于乾隆四十年(1775),收錄于乾隆御制詩四集卷28頁。乾隆皇帝認為痕都斯坦玉工的技術,優于蘇州專諸巷里的中國玉工。
圖2,蒙兀兒帝國玉帶鑲嵌圓腹大罐。內部可能有金屬內膽,器腹上貼以六角形青白玉片,每片之間又鑲嵌了紅寶石及金箔包裹膠條的所謂“金絲”,形成華麗的表象。器底雕成一托座,最下面是內凹的圓片。器頸長,器口處嵌有一鉆鑿五個大圓孔的玉片。這是印度人吸水煙的大罐,但可能傳到清代宮廷后,加配了兩個鎏金的銜環獸面。
圖3,蒙兀兒帝國玉古蘭經架。碧綠玉,琢作可張可合的古蘭經架。器表鏤雕各式花葉紋,沿著輪廓以淺浮雕花葉紋的裝飾帶圍繞一周。一足有傷缺。
圖4,蒙兀兒帝國玉帶鑲嵌短劍柄;矣,雕琢一馬頭形短劍把。既淺浮雕花葉紋,又嵌有金絲與紅寶石、紫色剛玉、宏玻璃等,但嵌件多已脫落,有的凹槽還被涂上紅顏料。
圖5,蒙兀兒帝國玉蓋罐。淺豆綠色玉。器身表面滿琢各式花葉紋,器腹上可能是百合花束。器底雕一平展的八瓣花。
圖6,蒙兀兒帝國玉葉形盒。深豆綠色玉琢一葉形盒,圓拱形盒蓋上浮雕百合花束紋,有蓓蕾形蓋鈕,盒身周圍浮雕圖案畫花葉紋,盒內貼著典藏標簽。
圖7,蒙兀兒帝國玉嵌玉花八角形盒。圓拱形蓋面及盒身周圍均貼白玉雕琢的石竹花朵,每朵花的花心,以及蓋面周緣、盒身周圍都以金絲鑲嵌紅玻璃。部分鑲嵌已脫落。蓋鈕雕作蓓蕾形。
圖8,蒙兀兒帝國雙柄蓋罐。壺兩側各琢莨苕葉,由下方向口緣延伸,葉尖卷曲垂以花苞,形成器柄。器壁及蓋嵌以金絲、紅寶石裝飾。
圖9,蒙兀兒帝國玉瓜瓣杯。器形如半剖的瓠瓜,以疏密勻稱的波棱隔出瓜瓣;瓜蒂為柄,柄面并加飾花葉,而花心嵌有紅色料石;底則浮雕一花朵,花瓣起伏有致、邊緣微卷,生動寫實。
圖10,蒙兀兒帝國嵌紅、綠寶石白玉盤。盤玉質,器薄,色灰白。圓盤形,盤心以金絲廓出四瓣紋,由此向盤面飾有大小折枝的八組花束,口沿處同以金絲廓成弦紋,金絲內均鑲嵌紅、綠料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