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玉的人都知道和田玉質地細密,為細密纖維交織結構,玉石鑒別時看結構是重要手段之一。有一類玉料“打光無結構”,人們就認為這類和田玉是頂級玉料,認為這是玉質結構足夠細密的體現,以至于看不到結構。其實很多玉友挑選時基本也都是這么做的,都非?粗厣踔磷非筮^燈“無結構”的料子,有時達到非“無結構”不買的地步。那完全“無結構”的料子真的好么?玩和田玉玩到極致就是看細度?其他指標真的不用在意么?沒有結構的才是頂級的?
近幾年由于網絡直播帶貨泛濫,很多非專業人士過分標榜細度推銷手上的網紅料,就如同多年前以白度推銷俄料一樣,將“以一概全”的半專業術語放大到服務于商業利益中去。更有些網紅主播大言不慚地說“拿到一塊料子大多數人都習慣打燈看看結構,所以細度是第一位的”,這種說法非常片面,容易讓很多玉友走入一個誤區:買玉只能買結構能過電筒的!
事實上,“打光無結構”不能如此簡單理解。打光又可分為打背光和打側光,打背光是為了觀察玉料中的雜質,打側光則是為了看結構,打背光是看不清結構的。完全無結構的玉石根本是不存在。無結構分為“肉眼無結構”和“過燈無結構”,說的都是不同光線下你眼睛看不到結構,但看不到不代表結構不存在。
《天工開物》里記載著一件事,古人采玉是站在玉龍河沿岸的高崗上,看月光在河面上的反射,光彩最琳瑯處那就一定是有玉。這種對于和田玉“光”的捕捉,其實正是和田玉最重要的指標:糯性。糯性反應在視覺上就是光感,是和田玉似透非透寶光內蘊的魅力,這比教條的迷信細度要重要很多。
追求細度不能偏執,更不能聽了個“無結構”的名聲就四處挑剔玉石細度,容不得絲毫結構的存在。判斷細度優劣應該是建立在廣泛上手實物基礎上的,不被接受的有結構的料子,不一定松,也許細度已是上乘。
而所謂的“無結構”,并不代表玉質一定好,相反很多微有結構的料子,才能達到各項指標的平衡。當然,結構越細膩,它是一件好事,但完全推開了糯性、油性、凈度,我們只追求完全無結構,實在不是玩玉的正確打開方式。